卢丽涛
卢丽涛
15种针对节能环保的支持政策: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
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资金、
中央预算内投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资金、
建筑节能专项补贴资金、
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补贴资金、
非电行业烟气脱硫示范项目资金、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资金、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
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
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
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补贴资金等
“我们正在申请发改委的项目补贴,不方便透露情况,明年申请下来再说吧。”深圳一家生物燃气公司的负责人说了一句之后挂掉了电话。
年终岁末,又到了节能量奖励申报的时间,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申报的节能公司并不多。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的数据统计,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有2300多家(发改委备案的公司要求最低注册实收资金不低于500万元),经备案的公司可以申请项目奖励,但是目前已经进行节能量奖励申报的节能公司不足200家。
同时,深圳市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公司有90多家,2012年获得奖励公示的项目只有6个,年节能能力只有3374吨标准煤。
按照国家发改委2012年的1号公告,没有项目申报的公司都面临备案资格被取消的可能,而获得备案资格是申请奖励的前提。
“节能减排行业从2009年以来很火,从中央到地方都拨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的很少。”一位节能行业业内人士对本报表示。
这一观点得到了节能产业战略与运营效率服务中心首席研究员释一修的认同,“‘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节能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然而由于产业运营效率低下,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
本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国家发改委也将委托一些专家到地方进行专题调研,试图找到为何国家补贴奖励难以到达企业的原因。
缺乏专业申报人才
12月6日,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的一个咖啡馆里,深圳市合同能源管理宣讲会在此举行,现场聚集了一百多家节能服务公司代表。
多数公司关心的问题是国家及深圳市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申请和审核程序如何,需要达到哪些标准。
“正是发现政府奖励和企业认识对接方面还有差距,所以市发改委主动提出要做一场专门的培训。”深圳市发改委相关工作人员对本报说。
释一修认为,目前节能环保行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每年有很多节能产业扶持预算资金发不到企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想申请但申请不到资金。
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更多需要政府引导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
今年6月,《“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节能环保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指出,力争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节能环保行业的补贴和奖励力度不断加大。本报记者粗略梳理了目前针对节能环保行业的财政支持政策,达到15种之多,涉及多个部门,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等,还包括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项目奖励和扶持。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释一修认为,节能环保企业专业申报人才缺乏为原因之一。国家对节能奖励申报非常严格,对项目评审要点缺一项就为不合格,节能公司连基本的申报人才都没有,申报资料都不会填写或者填写不规范。
本报记者在上述宣讲会现场发现,一些节能公司设置专门的文档工程师负责申请政策资金,而有些公司由行政人员兼任,现场提问时对到哪里找到补贴信息都知之甚少。
中资协能源专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补贴奖励类型多样,企业如没有专业性申报员负责这个工作,还真搞不明白各项资金的申报要求、审核程序、资金如何发放等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说,这跟节能公司的发展观念有关,一般宁可花几千上万做吃喝招待,花几十上百万做公司装修,也不舍得对人才培训。另外一方面,行业内没有真正的实操性培训,花几千元,象征性上一两天课程,就可以拿到“能源管理师”、“能源审计师”证书。
实际操作问题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也催生了一大批企业进入节能环保领域,虽然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资格,但实际操作节能项目中遇到一些问题。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节能行业进入门槛很低,但是操作门槛很高,集技术、金融、投融资、项目营销、项目管理为一体,行业内缺乏专业人才,如果接不到合适的项目,很多公司的运作处于停滞状态,也有一些节能公司盲目等国家奖励、等国家补贴。
另一位节能环保公司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前些年,很多节能公司一哄而上来做合同能源管理,但在现实中并不好做,这与普遍的诚信度有关。
他举例说,一些用户公司看到政府对此有奖励有补贴,为了降低节能公司的效益分成,故意把本企业的耗能量做低,节能服务公司的利益就会受损,难以达到补贴所要求的节能标准。也有一些用户公司一算账,看到节能空间很大,就想付钱同时买断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这样的节能服务公司即使做了项目,也无法申请补贴和奖励。另外有一些公司,做了节能项目,但可测量性比较差,也同样难达到补贴标准。
同时,和政府部门关系的好坏也是决定能否拿到补贴的因素之一。一家深圳知名的节能环保公司的负责人对本报说:“能不能拿到补贴,一方面看跟当地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看所做项目在当地是否属于示范性项目。”而他所在的公司跟政府的各部门关系比较紧密,对政府各部门的补贴和奖励也比较清楚。
本报记者发现,节能环保行业内能够获得国家奖励的公司,多为业绩良好、成长性高的公司,获得一定奖励会使该公司成本下降,项目直接投资成本比没有获得奖励的公司低15%左右,而且还可以享有国家的免税优惠。
行业支撑体系薄弱
除了节能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外,节能环保行业支撑体系也较为薄弱,造成节能服务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整个节能行业已经由基础概念导入阶段,进入到赢利运营阶段,但是整个产业服务体系没有起来,行业缺乏足够支持的知识体系,比如行业协会缺乏真正的产业研究的能力,只是起到政府或相关行业会议的组织者的作用。
同时,节能公司尤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因为技术难度大,面临项目风险大、融资难的问题,这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规范科学的项目合同在节能环保行业有时候都难以实现。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多年来,以节能项目融资都很难实现。问题就出在,项目合同一直不被金融机构认可。
他解释说,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期限长,一份规范科学的项目合同,决定了节能公司的可能性受益。国家要求财政奖励和免税必须符合《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的相关要求,但是《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出台相对匆忙,存在一些法律漏洞,缺乏行业细则,加上节能工作行业内缺乏有实际经验的律师、会计师,目前所有节能公司的项目合同都是“盲人摸象”,并不完善。
《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存在的漏洞会造成项目合同期限设计失效、项目合同收益面临随时可能被用能单位停止支付的风险。所以,节能公司项目合同一直不被金融机构认可,多年来节能项目融资都成为一纸空谈。金融机构评估是否发放贷款,更多评估用能单位是否是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