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搜索讯 2月15日,科技行业分析师本·汤普森(BenThompson)日前撰文称,很多行业分析人士对苹果的模块化和集成化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该公司真正着眼的市场也并不仅仅是智能手机,而是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站长搜索讯 2月15日,科技行业分析师本·汤普森(BenThompson)日前撰文称,很多行业分析人士对苹果的模块化和集成化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该公司真正着眼的市场也并不仅仅是智能手机,而是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已经开发了五大基础技术,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全方位的布局,其格局之大和体验之好是Android平台无可企及的。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一直以来,科技行业都有很多人赞赏低端市场的颠覆效应,而有关iPhone已近暮年的论调也不绝于耳。但我向来都坚定地反对这些观点。虽然事后看来很难想象,在Stratechery2013年创立时,的确有很多业内人士宣称苹果已经达到巅峰,认为Android设备变得越来越“足够好”,而且价格也只有iPhone的一半——这都要感谢它的模块化理念。
在他们看来,高度集成的iPhone很快就会被迫降价,或者不可避免地进入下降通道——这两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同时发生。但实际上,iPhone的销量不仅在上一季度实现大幅增长,其平均售价更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50美元的上涨。
事实上,我不仅早就预测到了这种增长,我之前的许多文章还用了更多的笔墨来阐述iPhone为何不会崩塌——最典型的就是那篇《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错在哪里》。但事实上,克里斯坦森至今依然对iPhone的最终消亡坚信不疑。这一点,从他去年秋天接受美国主流新闻网站BI采访时的表态便可看出:
“在一个行业的发展初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几乎都是专有产品,而且在架构上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模式。然后是RIM,它在架构上环环相扣的程度上显得更加过分。然后有了苹果,苹果的程度比他们有所收敛。这款设备内部都遵循了专有模式,但却开创了一种模块化设计,让你可以开发各种应用,并将其嵌入其中。但随后,就像IBM为PC世界引入了模块化理念一样,谷歌(微博)给我们带来了Android。现在,我认为Android操作系统是一个平台,尽管苹果攫取了所有的利润,但它却用模块化拿下了90%的智能手机销量。
所以,如果苹果继续保持超高价战略,他们的市场份额就会萎缩。最终,他们虽然能够赚到很多利润,但或许只能卖出100部手机。而三星如果胜利,就有可能拿下几乎所有份额,但却分文不赚。不管怎样,你都会厄运临头,但这就是我认为苹果无法成功的理论所在。因为到头来,最终胜出的总是模块化。”
我之所以提出反对,是因为克里斯坦森的模型只适用于B2B市场——在那些市场里,买家并非终端用户。但消费市场却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某些人更看重用户体验,而且愿意为之付出一些金钱。更关键的在于,这种体验是难以量化的,而且只能通过集成化的模式才能真正提供给用户。
我至今仍然力挺苹果,但在原先各种论述的基础上,我又想到了另外三项值得考虑的因素:
——iPhone的模块化程度其实很高,只是表面没有体现出来而已——其他苹果产品也都是如此。所以,关键要明白苹果在哪些地方采用了集成化模式,以及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苹果正在开发一整套全新的服务,将集成化与模块化融合到一起。
——iPhone涉足的市场拥有无与伦比的规模,远比智能手机市场大得多。
我接下来逐步分析这些内容,解释我一直以来的核心观点:苹果不仅拥有无比的优势来保住目前的地位,而且可以持续保持增长。
iPhone融合了集成化与模块化
有关集成化与模块化的讨论往往会转化成另外一个问题:谁开发了操作系统?每每此时,我都感到颇为困惑。毕竟,集成化与模块化的思想历来都是工业生产和供应链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了满足市场对T型车的大量需求,亨利·福特(Henry Ford)进行了垂直整合,甚至在巴西专门买下了橡胶园,用于为自家的汽车轮胎供应原材料。通用汽车后来抢了福特的风头,一定程度上源自它采用了模块化程度更高的方式,实现了更高程度的定制,还突出了质量水平的差异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硬件角度),iPhone已经高度模块化:苹果拥有785家供应商。虽然并非所有供应商都对iPhone做出了直接贡献,但绝大多数的确如此,他们为这款智能手机供应了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从螺丝到内存,再到摄像头。事实上,虽然我不知道三星究竟有多少供应商,但我打赌比iPhone少,因为三星本身就是它自己的零部件生产商。换句话说,单纯从硬件角度来看,三星的集成度反而高于苹果。
当然,2010年随同iPad一起发布的A系列SoC(片上系统)是一大例外。但事后看来,这个例外恰恰证明了一件事情:正是借助专有的处理器设计,才让苹果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系统开发优势,提升整体性能,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并推出了TouchID等关键技术。这些都是终端用户能够直接体验到的因素,从而集中体现了苹果的集成化模式。
在软件方面,克里斯滕森对苹果的评价完全正确:AppStore展现了iPhone的模块化特质。应用是iPhone软件体验的组成部分,但即便如此,苹果还是尽可能地控制了用户体验,不仅通过AppStore这个专有平台,还充分利用了严格的应用审核流程。这与iTunes商店的模式非常相似(虽然没有审核);它的本质是在一个苹果控制的外壳下提供无穷无尽的选择。如果用堆栈的形式来描绘iPhone,就会变成下面的样子:
数以百计的零件、数以百万的应用、数以千万的歌曲和视频,所有这一切,都被装进了一套由苹果控制的体验之中。
重新定义服务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画的iPhone堆栈中并未包含iCloud。由于蒂姆·库克(TimCook)已经不再仅仅谈论苹果的软硬件整合能力,而是开始提及服务,所以这种“遗漏”似乎很不应该。
但事实上,我认为iCloud是苹果服务中最没有吸引力,也最不重要的一项。我相信苹果自己也认同这一点。很多人或许都已经注意到,iCloud的各种功能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没有特色:苹果原本计划利用iCloudCoreData将iCloud集成到苹果的数据API(应用编程接口)中,但却已经放弃了这个项目,转而开发CloudKit。后者是一款更加通用的服务,类似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微软Azure。类似地,iCloudDirve与Dropbox也并无太大区别——全方位的应用集成已经荡然无存。
另外,你其实并不需要使用iCloud便可获得全面的iPhone体验;你完全可以使用谷歌或微软的服务来管理邮件、通讯录和日程表,而Facebook和Twitter的多数主要应用也都集成了他们各自的云计算应用。诚然,iCloud具备“查找我的iPhone”这样的独特功能,但iCloud绝不是让人们看好iPhone长期前景的原因。
背后的原因在于服务的狭隘定义,我在分析小米的野心时曾经进行过阐述:
“有关小米的文章总是绕不开这样一种陈词滥调般的论述:他们以成本价销售手机,然后通过服务赚钱。但很多关于小米的评论都没有给出‘服务’的精确定义。最简单的假设就是谷歌提供的那种传统互联网服务,包括应用商店、在线门户,诸如此类。但这恐怕难以支撑450亿美元的估值……
相反,要理解小米的模式以及它何以如此值钱,就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雷军(微博)对‘服务’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小米最终为什么会与苹果高度相似。”
我在那篇文章中总结道,小米希望围绕家居生活开发一整套生态系统:诚然,智能手机的利润很微薄,但如果将空气净化器、智能手环和智能电视等各种产品都融入MiUI,小米不仅可以提升自家智能手机的用户粘性,还可以通过出售相关产品赚取不菲的利润。而这一切,都是以一个关键的时点为前提的——中国的整整一代人不仅在经济上逐步迈入中产阶级的行列,而且渐渐拥有了自己的住所。
事实上,苹果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它的野心更大:苹果不仅希望让iPhone成为你家居生活的核心元素,还希望让它融入你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该公司才开发了五大基础服务:
——HomeKit是苹果推出的一款物联网解决方案,而考虑到苹果用户的可支配收入和强烈偏好,我估计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将远超其他企业(小米是一个例外,主要因为他们几乎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开发的,或者资助其他公司为他们开发的。)你房间里的一切都将由iPhone来控制。
——CarPlay不必多说了,美国人在通勤上花费的时间尤其多,而苹果则希望让iPhone成为整个汽车体验的核心所在。
——Apple Pay瞄准了整个世界:我们在家庭之外的多数互动都以金钱交易为基础,而ApplePay希望成为用户的默认交易渠道。我对这项业务非常看好。
——Siri的关键在于信息,一切都通过云端进行:有了iPhone,只要你提出问题,便可立刻获得解答。
——最后,HealthKit恐怕是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服务,因为它可以与你的身体互动,还能追踪你的身体。能在用户粘性上与之比拼的服务恐怕并不多见。
这5大服务将大力增强iPhone在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甚至会让它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请注意,这些服务都遵循与iPhone类似的模式:苹果并没有为HomeKit设计家具,没有为CarPlay生产汽车,也没有为ApplePlay组建银行或零售商,同样没有为Siri提供信息服务。相反,它借助模块化模式将这一切都交给了市场:唯一采用集成化理念的是苹果的服务层与iPhone之间的互动。
诚然,苹果目前还无法确保在上述领域中都取得成功,尤其是面对GoogleNow挑战的Siri。但iPhone却是苹果的王牌,正如库克在高盛科技和互联网大会上所说:
“我们已经拥有iOS,而且将它延伸到你的汽车、你的住所、你的健康之中。这一切都是你生活中的关键部分,没有人愿意在生活中的不同环节使用不同的平台。我们都希望获得一种浑然一体的生活。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能够培养这么多基础技术的机会并不多见。”
苹果的新市场
克里斯滕森曾经解释说,它之所以对iPhone判断失误,是因为这款产品颠覆的是笔记本,而不是手机。但考虑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规模已经远超笔记本市场,这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另外,尽管PC已经不再增长,但仍然很有存在感。相反,正如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所说,iPhone让传统的手机理念彻底过时:它的本质是一台放在口袋里的电脑,而手机只是它上面的一款应用而已。
要不了多久,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会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使得这种产品的意义变得更加深远。还记得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的那段经典的描述吗?他表示,骑上自行车的人类,移动效率甚至能够超过秃鹰。他希望借助这个比喻来强调电脑的作用:“人类懂得如何制造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来大幅放大这些能力。在我看来,电脑就像思想的自行车。”
有了智能手机,我们便可随时随地骑上这样一辆“自行车”。所以,苹果正在为我们铺设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这一点来看,假设克里斯滕森的观点正确:或许从长期来看,苹果所作的一切都会转向模块化。然而,如果按照克里斯滕森的逻辑继续推进下去,如果模块化在一个成熟市场成功,那就意味着集成化将赢得一个新的市场。而这样一个新市场恰恰是iPhone所瞄准的:苹果正在彻底突破狭义的智能手机市场,希望完全融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集成化的体验在手机中的作用胜于PC,是因为你使用它的频率更高,那么融入你整个生活的集成化体验又会变得多么重要呢?
事实上,如果非要说这番愿景有什么瑕疵,那就是把iPhone从你口袋里取出的这个过程都显得过于繁琐。既然如此,假如在你与你的住所、你的汽车、你周围的零售商、你使用的云端服务,甚至你自己的身体互动的过程中,苹果能提供更加个性化、更触手可及的服务,它未来的前景又会是多么广阔?(长歌)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