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网站运营 >> 推广优化

那些社交营销陷阱,你知道多少

推广优化 2015-03-17 09:42:06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2014年是社交网络商业化集体爆发的一年。这一年,无论是余温未散的微博,大红大紫的微信,还是不断壮大的陌陌、微聚、58同城,为了完善平台的生态系统,都纷纷推出了支付和分享功能,在商业化上不断“探索”前行

2014年是社交网络商业化集体爆发的一年。这一年,无论是余温未散的微博,大红大紫的微信,还是不断壮大的陌陌、微聚、58同城,为了完善平台的生态系统,都纷纷推出了支付和分享功能,在商业化上不断“探索”前行。在这种“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商家们也开始盯上了社交网络这个“大金矿”,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的行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发不可收拾。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在社交网络营销欣欣向荣的同时,不少新形态的网络陷阱也随之出现。这些营销陷阱因为有了社交平台的熟人关系作依托,看似和普通的B2C和C2C网购没有太大差异,但实际上危害却不小。不信?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盘点盘点一些颇具典型性的社交营销陷阱和对策吧!

陷阱一:代购诈骗

“海外奥特莱斯直邮”、“配原单小票”、“支持国内专柜验货”……在如今的社交网络当中,类似的海外代购信息可谓是无处不在,而来自朋友圈和微博等渠道的图文并茂分享,让不少网友都产生了购买的冲动。

“大多数代购的商品价格奇低,真很诱人。”微信网友“月月鸟”接触微信朋友圈不久,但是由于他的微信好友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记忆力。导致很多时候他无法分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到底是现实中的好友还是只是素未谋面的网友,而一些微信的“好友”通过朋友圈和链接分享出来的各式代购服务也让他忍不住出手购买,但是当他满心欢心地在线付款后,却苦苦没有等来自己期待的海外直邮名牌。当他再去寻找当时分享内容的微信好友时,却早已经不知所踪。

消费提醒:在社交网络营销陷阱当中,代购诈骗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骗取钱财的方式,不少利用代购的方式进行诈骗的不法分子注册多个微信账号,通过发送和分享代购信息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然后收取代购款甚至要求消费者支付“关税”等方式骗取钱财,一旦得手后即刻消失。

陷阱二:熟人售假

“日常见面的朋友,怎么突然转行卖面膜卖名牌包了?”还在读大学的林同学对于不少同学在朋友圈热衷分享的各种销售信息颇为不解。据林同学表示,从去年开始就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好友开始在朋友圈和微博中推销各种的面膜化妆品、名牌鞋包和衣服等,“还在读书上学的同学,怎么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卖家了呢?”

“其实绝大多数在朋友圈卖东西的人都不是自己有货源的。”据一位在自己朋友圈里面卖名牌运动鞋的网友小陈向记者透露,自己和大多数利用社交网络做营销的网友一样都只是中间商,向上线或者一些微店获取销售信息,然后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发布。“其实已经类似‘传销’,一些微信微博的大号推广给下线,下线就主要以自己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为发展对象并把商品推销宣传出去,用熟人的关系来进行销售。”而由于对货源无法掌握,小陈自己也坦言并不清楚所销售的到底是真货还是假货。

消费提醒:面对熟人推销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会放松警惕,但实际上销售的商品可能亲朋好友也未必掌握实情。而据目前不少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购物的网友反馈,社交网络售假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而据一些品牌方的人士也表示,正规企业一般不会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直接的个人传播销售,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可因为熟人传播就信以为真。

陷阱三:二维码藏毒

由于每个社交应用的独立性,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希望进行购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无法直接浏览商品的问题,而不少在社交网络营销的商家往往会通过发送商品二维码的方式让用户扫码直接进入商品页,方便网友的购物和浏览。

“现在扫码都非常普遍了,我也未必一定要买某个商品,反正扫了码去浏览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吧?”网友小伟就对在社交网络上扫码习以为常。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在社交网络上的网友对于扫描二维码并没有太多的疑问,对亲朋好友甚至不认识的商家网友发送过来的二维码也是照扫不误。

消费提醒:据财付通发布的《2014年网上支付安全报告》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骗子会将木马病毒伪装成图片、网址、二维码等形式,以电脑需要升级、安装插件、浏览商品等为由,诱骗网友解压运行木马病毒。而一旦网友不设防而扫描了含有木马的二维码,木马病毒甚至会盗取用户的银行账户和篡改页面或者篡改金额的方式,使用户的资金自动转账到网购账号,然后进行消费或变现。

陷阱四:点赞骗信息

集赞送港澳游、送电影票、送大礼品……在不少网友的朋友圈内,集赞送礼品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只要轻轻在微信里点一下赞并且转发,就可以免费获得各式各样的诱人奖励,这样的“好事”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参与。

“点一下就能获得奖品,还是挺好玩的。”微信网友小珏是一名集赞达人,只要一有商家点赞信息,就会分享至微信群。“早期还能拿到一些电影票、餐券之类的,但是现在门槛越来越高,求赞也越来越难了。”据小珏表示,如今就算努力达到了点赞的要求,商家也开始百般推脱,无法兑现承诺。“部分商家往往以‘活动过期’、‘礼品送完’等各种理由食言。”

消费提醒:点赞送礼品的营销方式曾经在微信中非常盛行,但是随着这种营销手段的泛滥和被不法商家利用,点赞的行为已经充满了“危机”。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不少不法商家打着点赞送礼品的噱头,要求“中奖者”先汇出“运费”,也有要求汇出“税金”等说法。此外,还有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点赞获取网友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这些个人信息来实施诈骗,更让人防不胜防。

陷阱五:假公号行骗

在微信和微博等的社交网络中,以公众号和认证号等形式存在的大号往往得到用户的信赖,但是在网友放松警惕的背后,却并不能够获得百分百的安全保障。

据微信官方的“谣言过滤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拦截诈骗信息超过14万条,封停公众账号67个。其中,不乏微信名称为“xiaomi”(微信ID“zhangshangxiaomi”)、“健康养生”(微信ID“jkjk300”)等的公众号。据“谣言过滤器”表示,骗子的虚假信息不仅诱人——获奖零成本(只要提供姓名、地址、电话方式,都会免费赠送礼品),而且假公众号做得也很“认真”——自定义菜单、颇有官方口吻的宣传语、显眼的企业LOGO(提供网友的辨识度),甚至比一些真的官方公号还要逼真。

消费提醒:虽然打着貌似真实的外表,但是这些假公号往往会对网友带来极大的信息安全威胁。有网络安全专家提醒,网友如果遇到类似事情,切不可给对方任何验证码。须知,正常的活动,信息可以相互参照(比如同时刊登在报纸上或官方网站上),而且活动方不会要求任何微信用户的账号、密码以及验证码信息。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社交网络为移动支付带来新问题

■记者观察

社交网络营销陷阱除了直接引发的资金损失外,更大的隐患无疑来自于隐藏在移动支付当中的威胁。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到来之际,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提醒广大用户:时刻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诈骗短信、银行卡绑定手机号变更、网购订单失败给用户退款等诈骗手段仍是骗子最爱用的手段。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也成为年度热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持续爆发,社交网络上的骗子也把目光转移到这上面来。此外,春节期间由于红包大热而出现的虚假春节红包诈骗等,都是比较新的诈骗手段。

据记者了解,某些互联网理财平台其账号内资金和网购的账号是互通的,资金可以互相转移。当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时候,骗子会将木马病毒伪装成二维码诱骗网友解压运行木马病毒。一旦使用“余额宝”,木马病毒就会篡改页面或者篡改金额的方式,使用户的资金自动转账到网购账号,然后进行消费或变现。诸如这种既可以理财又可以用于消费的互联网理财平台,骗子通过两者之间可以互转的特点来达到盗取理财账户的目的。由于理财账户资金一般较大,因此这类型受骗的用户资金损失会比较大,需要引起极大注意。为此,安全专家提醒,进行互联网理财,最好选择专业可靠的理财平台。

此外,不法分子还会利用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对移动支付产品,比如微信AA收款功能不熟悉的弱点行骗。在这些骗局中,骗子利用文字游戏对“AA收款”功能进行了伪装。他们在收款留言处填写了“送钱”的字样后,广泛向群聊中发送。红色的“AA收款”标志和伪装成送钱理由的收款留言,诱骗用户输入支付密码,从而盗取账号资金。

虚假红包乍一看和真的红包信息颇有几分相似,很多用户并没有注意到正在输入的是“支付密码”,因此上当受骗。这里记者需要提醒网友,收红包是不需要输入支付密码的,但凡要求让你输入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此外,任何需要输入密码的时候,都要多留心观察页面是否有异议,同时,建议开通余额提醒功能,确保及时发现可疑交易,阻止更大的资金损失发生。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广大用户在提高警惕,小心谨慎的同时。安装安全的支付工具,以及手机安全软件也非常重要。除为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支付体验以外,确保用户交易安全是财付通最为关注的一环。此外,为防止钓鱼网站、木马、二维码病毒等侵袭手机,保障手机和资金安全。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调查显示

网购欺诈90后最易“中招”

■延伸

生活条件相对优厚,家里专宠,不容易被满足,这些因素让90后成为最为挑剔的消费者群体之一。即便如此,90后在面对假货泛滥、消费服务缩水等消费问题时,也同样频频中招。在3·15国际消费者日来临之际,人人网对90后大学生开展了一次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网购欺诈成90后最易“中招”的消费陷阱。

六成90后称遭遇过消费欺诈不刻意关注“3·15”

61.5%的90后表示,他们在过去一两年间遭遇过消费欺诈问题;仍有38.5%的90后称不曾遇到消费欺诈。在遭遇过消费欺诈的90后中,网购欺诈占到七成。

网友“程玲”称,“自己曾贪图价格折扣,网购了某品牌运动鞋,声称保证正品假一罚十。收货后,看样子就是冒牌的山寨货,与卖家沟通退货,却遭到拒绝,咬定是正品,还让去专柜验货。而鞋类品牌专柜是不提供检测真伪服务的,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在网络上,还有不少90后遭遇过游戏装备交易欺骗、虚假团购网站、二手交易欺诈、虚假网络兼职等网络消费骗局;在线下,90后遭遇过的消费欺诈主要有冒牌化妆品、兼职欺诈、娱乐消费缩水欺诈、食品质量不合格等。

另据调查,目前表示很关注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的90后仅占38.4%,表示不关注3·15的90后占53.8%;对3·15的关注度表示一般的90后则占7.8%。90后学生林琳对人人网表示,不会刻意关注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活动,有些消费者欺诈行为比较明显,自己一般不会上当,如果遇到消费问题再具体解决。

也有90后关注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活动,大二学生李恒之表示,“防人之心不可无,多留心看看消费欺诈和骗子的伎俩,有助于自己提早防范,遇到问题再去维权,耗费时间和财力,得不偿失。”

近七成90后法律意识强会对消费欺诈维权

大部分90后对待消费欺诈问题的态度都非常果决,要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权益。据人人网调查显示,69.2%的90后称遭遇到消费欺诈后会主动维权;表示不会去选择维权的90后占比为23.1%;另有7.7%的90后表示不确定是否会选择维权。

人人网大学生用户研究中心负责人给90后的建议是:为方便遭遇消费欺诈时维权,在购买商品之后,发票等能商品购买来源的证据一定要留好。如果把发票等关键证据丢掉,维权就会有一定的问题。而对于假货的认定,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注意一些事前事项,采用事后维权的方式来解决很困难。譬如化妆品的假货与真品之见的区别比较模糊,而且缺乏专业的鉴定机构,认定存在困难。

如果最终诉诸法律,虽然成本会比较高,但是从法律条文方面看,消费者有法可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明确的条文支持消费者的维权。在退货问题上,法律明确规定,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对于是否能够获得赔偿,法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算。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标签: 那些 社交 营销 陷阱 知道 多少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