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如何把问答社区做到极致? 知乎周源

互联网 2015-04-17 08:21:06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好问则裕方能不殆不惘,非如此必沦惑者也;自用为小尚需群策群智,正要问尔等可知乎?这是站长搜索科技记者不久前拜访知乎设在北京768创意园的办公室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源自《尚书》中“好问则裕,自用为小”(大意为遇到难题向别人请教就会不断进步精深,自以为是不虚心听别人意见则易陷入武断)一句,是传说中的著名理性文艺男马伯庸(小编默念:祥瑞御免)在农历羊年前夕为知乎专门写的,同样身为理性文艺男的知乎创始人周源将它贴在了知乎办公区大门外,看起来毫无违和感。从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骨子里充满不安分细胞的周源在上海先是按步就班地做着程序员,之后转型做了三年科技记者,再后来在帝都做Meta搜索的创业尝试――直到将一个叫做“知乎”的问答社区做得有点风生水起,这个80年的极客男才感觉到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知乎周源:如何把问答社区做到极致?

好问则裕方能不殆不惘,非如此必沦惑者也;

自用为小尚需群策群智,正要问尔等可知乎?

这是站长搜索科技记者不久前拜访知乎设在北京768创意园的办公室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源自《尚书》中“好问则裕,自用为小”(大意为遇到难题向别人请教就会不断进步精深,自以为是不虚心听别人意见则易陷入武断)一句,是传说中的著名理性文艺男马伯庸(小编默念:祥瑞御免)在农历羊年前夕为知乎专门写的,同样身为理性文艺男的知乎创始人周源将它贴在了知乎办公区大门外,看起来毫无违和感。

从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骨子里充满不安分细胞的周源在上海先是按步就班地做着程序员,之后转型做了三年科技记者,再后来在帝都做Meta搜索的创业尝试――直到将一个叫做“知乎”的问答社区做得有点风生水起,这个80年的极客男才感觉到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这段经历他自己在知乎上以一篇《知乎为什么》已经做了详细的动情讲述,故对这一部分不再做过多笔墨渲染。

今年三月下旬,一惯低调的周源突然正式对外宣布知乎最新数据:自2013年上半年开放至今,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从40万暴增至1700万,月独立用户访问量8800万,全站累计产生横跨十多万个话题领域的350万个问题。

这还不够!

周源称,在2013年6月到2014年7月的14个月期间,在知乎页面的回答型用户逐月留存率在80%以上――如果把周期拉长到36个月,数据基本也与之相当。对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来说,这样的数据看上去相(xi)当(si)给(ji)力(kong)。

现在,知乎上不但众多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事件当事人喜欢在新闻出现后很快撰写出针对这些新鲜事情的全面解读和一手资料,而且至今李开复、王小川、王兴等“大V”依然是知乎问答的活跃用户。

那么一串连环“知乎体”的问题来了:做个吸引王小川们活跃问答、用户逐月留存率在80%以上的社区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同时,面对逐渐显露的移动端产品内容生产不便、web页面营销气渐盛频频被质疑的问题该怎么破?怎么样才能避免今日创业明星、明天反面教程的风险?

起:创业初期如何聚起第一批高质量用户

周源称,在初步有了做这样一个问答社区的雏形想法时,团队一面做产品一面为其想名字,甚至为了取个“超凡脱俗”点儿的名字,大家在两个月里每天都进行一段头脑风暴,前后注册了几十个域名,想了上百个名字。

最后之所以取名“知乎”,“是为了能够传递给用户一些与众不同的信息,让人可以立刻感觉到这个产品和其他不一样的名字”。

知乎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其间用户内测40多天,2011年1月26日上线,2011年3月,知乎宣布获得创新工场天使轮投资。“这个过程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绿洲”。周源对站长搜索表示,在刚刚做知乎这个社区的时候,曾非常担心会人气不足。

毕竟无论做怎样一家社区,人气是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元素之一。那么,如何从0到1地聚集人气?

“最开始,我们从自己的圈子里邀请那些最具有分享精神和专业知识的朋友加入知乎,先给每位测试用户写一封介绍邮件,然后再发送注册邀请(知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使用邀请注册制),等他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收集用户反馈。绿洲在沙漠里不干涸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足够大,如何足够大?知乎必须保证最初的水源不会轻易就蒸发掉。”

周源解释称,其实人们通常以为那些忙到只会埋头工作的人,往往却是最愿意花大量时间表达自己想法的人。而最初的用户,以国内IT、互联网创投圈的精英人士为主。创业者的比例较大――创业者问题特别多又特别广泛,很自然地就会把很多东西串联在一起。

据说,最初经历了几十天蛰伏后,知乎已经有了200多位用户,首批绿洲建造者中既有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也有一批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在各自专业领域相当优秀的开拓者。据说在知乎前40天,他们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

但是,如何做到“最初的水源不轻易蒸发掉”,即:如何保证用户――“充满能量的知识野蛮人”――的粘性?

此外,如果不扩张规模,产品很容易面临同质化问题;而如果扩大规模,随着所谓非精英群体涌入,原有的社区氛围必然会受到冲击。这是知乎无法回避且首先要面对的一道难关。

承:社区降噪,移动升级,用户粘性

1,做一个逐步开放的社区,如何处理“降躁”与“反垃圾”

周源称,知乎迄今为止在对社区运营的调整方面有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你关注什么,便可以接触到什么”的思路,但很快团队发现对话题关注的人群信噪比是非常低的。因为人们一旦关注了话题,便等于关注了一片领域,自己没有办法选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往里“塞东西”。

然后,知乎索性把话题信息流从里面摘了去。但是又过了不久,团队发现这种方式比较鲁莽。

2012年10月之前,周源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那时的明确情况是,知乎是经过了接近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速度有点过慢了,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其实你改得好不好并不太重要,但用户体验却可能变得很糟糕。我们在那一次吸取了很多经验,变成了目前这种低损失的筛选方式。”周源所谓的“低损失筛选方式”,是指用一种切片式的测试提醒用户有新功能要不要尝试一下,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的测试数据符合预期,那么再考虑逐步扩大,这样用户体验起来也会更舒服。

据周源介绍,“反垃圾”、降低低质量内容的尝试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但是毕竟从最初邀请制的高质量用户到开放后鱼龙混杂,内容“水化”是产品必然容易面对的问题。站长搜索向其询问在创业过程中,知乎社区“治安”氛围最不好的是什么阶段,周源称自己并没觉得有一个所谓的“转折点”――这种情况是此起彼伏的。当某种情况变成明显问题的时候,就要加大整治力度了。这将是知乎长期持续的状态,尤其在2013年3月正式开放注册之后,这个状态格外明显。

周源称知乎在开放之前对此做了四五个月的准备。

2012年10月,团队推出了“知乎2.0”计划,所谓知乎2.0,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区化+开放”。

第二个阶段则是新的演化。这个阶段知乎团队有一个思路上的转变,即“我关注的东西代表我在点击的那一刻起对它感兴趣”。

周源把人们关注知乎的原因分为三种:1,用户;2,问题;3,话题。在第一次改版时,知乎便将话题模式去掉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信息如果没有通过用户的关注和赞同推送,那么用户需要花更高的成本去另外一个页面找到这个内容。

在后面继续改进的过程中,知乎便对用户所有关注的内容不断地进行重新计算,包括其关注的人、有多少内容点击完是真正感兴趣的。这个过程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据说话题部分出现了明显的净化效果。

与此同时,话题页上的话题也是流动的状态,周源称,目前知乎使用的是“牛顿降温算法”(网站的文章都有一个“当前温度”,温度最高的文章排在第一位,当某一用户对某篇文章投了赞成票,该文章的温度就上升一度,但随着时间流逝,所有文章的温度都会逐渐“冷却”。)为话题页排序,并加了相关度――这个相关度便是用户所关注的对象在目前大部分时间内所关注的内容,当一段时间内某个话题领域的子话题关注度非常高,知乎会有提示功能,用户就可以自己选择将其关掉或继续关注。

另外,对于“降噪”与“反垃圾”的处理,周源表示知乎也极看重用户自治模式:“整个社区的发展非常需要用户的参与,不只是内容,还包括社区的管理。我们有很多的改进,包括协议的制定,都是跟很多用户保持长期的沟通和联系后制定的。”

2,如何在移动时代顺势而为?

周源对站长搜索表示,移动端产品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甚至目前知乎移动与Web端的用户量比例已经达到2:1左右。下一步整个信息组织方式呈现在移动端最重要的步骤是做简化。

但是,毕竟在移动端做文字――尤其是长篇幅文字――的操作不是很方便,甚至会让人觉得非常麻烦。怎么破?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移动端用户在这个环境下怎么进行提问回答。首先要考虑交互问题。移动用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阅读时长,点赞、收藏等交互的比例更高。”周源表示,目前知乎用户的内容创作移动端与Web端的比例已达到各一半。有些文章不明显,但有些文章会看到明显的痕迹。

恰好站长搜索记者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了36氪CEO刘成城对“如何评价一个月裁掉30名员工”的回答:

知乎周源:如何把问答社区做到极致?(图为4月9日刘成城在知乎留迹)

周源补充解释道,知乎用户的内容产生其实是一个整体内容,在移动时代可以看作两个场景。从后台数据统计来看,在早晚高峰时,用户主要在路上,移动端的数据很高;但是在上午尤其是吃过午饭之后,Web端的数据便明显超过移动端。所以需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本身增量很大,另一方面需要两个用户场景互相补充。

3,如何保持用户粘性?

当站长搜索追问周源目前知乎1700万用户中活跃发言用户比时,他给出的答案是10%左右。看到这里,你可能也跟笔者一样想到了开篇提过的“回答型用户逐月留存率在80%以上”这个细思恐极的数据。如果是真的,知乎是如何做到的?

周源称,增加用户粘度,首先要提升其体验。但他强调这个体验并不是需要在产品中加注很多东西,恰恰相反,要保证社区的清爽。“这些看起来过于基础,但恰恰是这些特别基础的东西是真正影响用户体验所在。比如Twitter这么多年都是简洁的风格,你也很难说它这么多年到底有什么改进。所以简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创业者保持一种克制,不要把用户当傻子,不要打扰他。”

其次,还要回归用户需求本身。周源觉得社交需求本质上还是表达、认同和沟通讨论,所以产品说到底还是得符合用户本身的习惯。“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在想法上面还是得去观察用户本身的需求的变化。”

他对站长搜索坦言,在创办知乎的这几年里,觉得几乎“天天犯错误”。比如曾经做过分领域的改进――产品上线以后分为八个领域,如互联网、科技、商业等,当天很多人试用,但很快便没人关注了。“这就是我们一厢情愿。用户在使用知乎的时候,其实非常多样性,你很能界定他就在关注哪一个具体版块。他在关注产品的时候,可能背后有一个创业的想法,同时还可能有其他兴趣。又或者他在一段时间研究比特币,可能会比较关注,过一段时间他不研究就转移了,这跟人的状态有关。如果就把他判断为对具体的产品或创业感兴趣,反而没有想象力。这种传统的分类方式实际是一种倒退。”

转:知识怎么实现“商业变现”?

周源在采访过程中多次重复到的一个问题是:知乎要打造良性社区。

但是,良性社区这个概念看起来仍旧只是量的优化,当知乎谈“良性社区”时,究竟在谈什么?

毕竟商业公司不是在做公益,归根结底,对知乎来讲能把产生的知识变现才叫“以理服人”。

“产品端是一方面,另外,会考虑提供更多形态的产品,做基于用户价值的更多延伸。

以去年畅销书《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为代表的知乎出版物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知乎方表示这其实并不是自身的主要商业模式,也不涉及与作者的分成。知乎的纸书是众筹出版方式,出发点仍只是尝试,与商业模式关联并不高。

说到这里,周源强调了一句自己做知乎的初心没有变过:仍是提供一个人们彼此分享见解的问答社区。

既然如此,那么知乎会强化某种属性――比如社交――来实现变现吗?毕竟在社交网络媒体化的当下,连Facebook都已经80%社交属性、20%媒体属性。作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知乎,要往哪里去?

“我觉得很多属性都是大家做产品分析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还是补充用户场景。有些东西很突出,但可能不是知乎可以解决的――比如找男女朋友――这样我们满足起来就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找一个跟我们更贴近的、对用户相关度很高的这些场景,最有价值的我们去做尝试――但只是尝试,不能说我们做了肯定能做好。”

但是目前无论在哪一类社区,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便是品牌传播者出于传播目的投放“软广”,即便在知乎上看似很认真地回答问题但也会巧妙地“注水”。这也成了其近期遭到诟病的一个关键点。知乎怎么办?

“社区指南其实会经常保持更新,但首先的一点是:不问用户动机。”周源称,要看具体情况,但关健还要看内容是否能对用户产生价值。“如果这类用户的体验明显不是特别好但他自己确实有需要,我会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毕竟对于社区产品而言,真正能切成的都是后面有消费闭环,一种符合逻辑的产品才能成立。作为更类似人肉版的wiki,知乎的变现方式还可以是什么?

原生广告。

周源称原生广告部分是知乎今年的重点,知乎上毕竟产生了相当多的优质内容,它最终的价值流向是向人进行沉淀的。

知乎VP白斗斗补充说,这种现象相当于公关和广告人在知乎上没有一个合适的工具和渠道,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去做。如果可以告诉他,某个版块可以专门用来做广告,那么情况会有一定改善,而且也尽量不会降低之前的用户体验。“我们必须相信一个事情,营销这个事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一个社区里面的正常存在,但是应该以一个更合理的方式和形态存在在社区中,而不影响用户其他的用户体验。”

如果说,知乎用户之间是在用问题来构建关系,那么单就知乎这个产品本身而言,是不做上下游其他关系可能性的延伸的。可如果永远只做关系中的一段,其他的果子很可能最后就被别人摘走,而知乎是没有得到回报的。所以现在诸如果壳网也在推出“在行”这类有针对性地将各行达人抽出来拍卖他们的时间的模式。

不过周源觉得,“如果时间再长一点,有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结果。出发点上我觉得没有必要从逻辑的战略方面进行这样的规划和思考。我们一个领域成长起来都需要一两年,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好摘的果子。包括iPhone也是这么多年才变成街机,最开始的时候,它也只是非常小部分人在使用。我觉得现在可能创业环境会很好,融资行业比较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想象力会比较丰富。我觉得有一个事情专注还是非常重要的。”

合:VC为什么投知乎,担忧在哪里

迄今为止,知乎分别完成了创新工场、启明创投以及软银赛富等机构的融资,但直到去年上半年B轮融资时,低调的知乎仍未对外透露自己的估值。周源表示投资人对知乎的判断与期待非常一致――好好做产品。

但是做好产品也需要有一个定义和量化标准吧。

“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信心问题。其实无论是A轮还是B轮,投资人不太可能盯着你做各种各样的事,还是基于大方向的判断,对团队的信任,会在我们具体的合作里面,大家尽可能的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周源绕过了这个问题。

作为知乎早期投资人的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对站长搜索表示,当时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而判断知乎是一个好的产品方向:

首先,当时虽然有很多类知识型社交产品,但是缺乏高价值、面向深度和专业用户的社交或内容,而汪华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用户感受很深。所以在某种维度上,投资知乎也可以看作源于从自身出发的一种用户需求。

其次,汪华一直认为之前互联网领域的产品大多都在面向草根用户,但实际上针对专业用户或者高端用户、甚至某部分普通用户群体的严肃、深度的需求而诞生的产品,其实也有很大的机会在里面。如果真能做成功,无疑是可以覆盖中国相当一部分高价值用户以及有高价值需求的普通用户。

最后,从表层看,产品方似乎很难从高价值用户身上赚到什么,但实际上,你从普通用户在看小说时间里插入的广告获得的――比如游戏收入――会低于你从高价值用户在工作或其他高价值决策过程中获得的收入,前提是你需要去满足高价值用户的需求。

但是知乎发展到目前阶段,作为VC而言,认为有可能会出现哪些制约其发展的环节?

汪华与周源的想法不谋而合:1,在继续扩大用户群的过程中,从原来高端用户逐渐覆盖到普通用户,如何维持内容价值和好的社区氛围。2,如何进一步提高用户价值。3,除了内容外,能否把其他附加值开发出来,还需要真正把专业用户和内容转化成对更多用户来说有价值和服务和交易。

他举例称,如angle list在最开始也只是在做社交与内容的聚合,但后来嵌进了Syndicates的方式,就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投资交易。所以,知乎的产品模式还待有新的突破,否则画地为牢就会变成发展的瓶颈,以致禁锢现有的用户群与内容,使商业价值得不到体现。

写在最后:

在采访过程中,周源也提到了对可能会出现产品分流问题的看法:

站长搜索:从某种维度上,知乎与微博在早期都采取了一定的名人效应模式。但是对于知乎而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是否会给某些用户一个沟通的渠道,比如某此大V不愿意或出于某种顾虑不敢参与到知乎讨论中,导致不再像早期一样在小圈子里畅所欲言。如何平衡这样的特殊群体?

周源:其实有更好的产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拉一个微信群。

站长搜索:所以会担心分流这件事吗?

周源:我觉得从整个行业来看,你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怎么理解呢?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的O2O产品,某种意义上都是从早期的目录分出来的。但是这个逻辑具体到产品来说就不一定成立了,尤其是在社区,要看垂直的是什么?我们看到做的比较好的有车,有母婴,甚至有体育,它背后都有巨大的兴趣和消费的支撑在里面。打通了他们的闭环,这个群体是从头到尾存在的,没有这个社区,在线下有一堆人也张罗着卖东西,但是并不代表我只要做切分,它就一定OK。OK的情况还是比较少,一定是切中了他某种需求。

标签: 如何 问答 社区 做到 极致 知乎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