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公里,48 分钟,4 元钱。”这是家住北京市的杨小姐 4 月 20 日的 Uber 账单
“10 公里,48 分钟,4 元钱。”
这是家住北京市的杨小姐 4 月 20 日的 Uber 账单。出现如此低的车费是因为,当天 Uber 在北京推出了“人民优步”首单一折的优惠活动。接下来的两天里,Uber 优惠活动继续,分别是首单两折和三折。
不过,机会只有一次,当杨小姐 21 日晚上准备乘车时,Uber 浮动价格显示为正常价格的 1.8 倍。17 公里的路程,最终她花费了 56 元钱。更甚至,此后的两三天里,杨小姐发现 Uber 的浮动价格一直保持在 1.5-2 倍之间。
为何好景不长,蜜糖(优惠)之后就紧跟着是棍子(高价)呢?背后的原因是,短期补贴活动吸引了大批新用户涌入,导致 Uber 司机资源相对紧张,浮动价格机制让费用与平时相比差距较大。
这是 Uber 北京继 3 月 18 日宣布“人民优步”降价 30% 后的又一次优惠推广活动。两次活动的结果非常相似,都是 Uber 用户数的爆发式增长。
在上海市的何先生遇到的情况与杨小姐有所不同。新用户不多,浮动价格出现次数不多,但连续三次搭乘 Uber,他都发现遇到的 Uber 司机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手”――这当然不是一个寻常的现象。
除了表现出新司机常有的特征――频繁给用户打电话确认所在位置外,他们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识路、不会使用手机导航,以及不会使用 Uber 软件。
甚至,其中有一位司机将问题归咎于“Uber 应用不适合 Android 手机”,第二天特意买了个 iPhone 5s,但没想到依然状况频出。
个中缘由当然猜想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吸引着 Uber 司机数量增多,但新上岗的司机通常都缺少有效的培训,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就不难理解了。递交一些必要的证件,听 Uber 工作人员一个小时左右的 PPT 讲解,只要符合规定的人都可以正式上岗了。甚至,线下培训环节也可以忽略,只要观看了在线培训视频,司机就已经可以直接上街拉活。
Uber 北京 司机培训
一边是因推广补贴而急剧增长的用户数,一边是被各种原因吸引到 Uber 平台上来的新司机,这便是当下 Uber 在中国的主旋律。两种现象交汇,Uber 在中国呈现出的最主要印象便只剩下“便宜”了。
“你为什么还在用 Uber?因为便宜。”
记忆中,过去一段时间时不时就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而以“Uber 便宜”为关键词,一个多月内,我的朋友圈竟然有十多条与之相关的状态。
如果将时间往回倒半年时间,这样的现象恐怕想都不敢想。翻阅 PingWest 品玩当时与 Uber 相关的文章,你会发现它大都与“高估值”、“共享经济”、“舒适体验”、“无人驾驶”、“Google”等关键词挂钩。
如果非要在两个关键词之间做比较,“便宜”应该是一个比“共享经济”更接中国地气的词语。也就是说,在中国,现在的 Uber 已经算得上是极度接地气的国外公司,甚至比中国公司更接地气。
如果总结中国公司接地气的表现特征,大致可以形容为:热衷于补贴优惠去吸引用户,比竞争对手更愿意烧钱,以低价先抢占下市场再考虑盈利。
这三点不只适用于打车应用领域的滴滴快的,也适用于团购领域的美团、拉手和糯米,以及外卖领域的百度、美团和淘点点。
将这三个特征套用在 Uber 身上,你会发现基本上一一吻合:
优惠:发放优惠码是 Uber 主要的补贴措施。近段时间,Uber 发放优惠码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当在微信里以“Uber 优惠码”为关键词搜索,你会看到结果有三个非官方微信公众号,它们存在的意义就只是分享 Uber 优惠码。
烧钱:Uber 司机获得的补贴稳定地维持在“平时 1.5 倍、高峰期 2 倍车费”的水平。这意味着,粗略计算,假如平均每位司机每个月获得 5000 元左右收入,全国 3 万名司机(一名 Uber 司机所言,数字并不精准)每个月 Uber 需要补贴大概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低价:3 月份降价 30% 后,现在 Uber 北京“人民优步”的价格已经降到比易到、滴滴,出租车,甚至地铁(多人出行)都便宜――0 元起步价,每公里 1.5 元,每分钟 0.25 元。
5 公里花费 10 元,10 公里 20 元,在北京坐 Uber 其实已经是二线城市搭乘出租车的水平了。难怪有人在朋友圈表示:因为人民优步过于便宜,果断叫了一辆 Uber Black 改善生活。
提起 Uber Black,你或许会说,Uber 也不是都便宜嘛,人民优步只是 Uber 的一部分而已。
对这一说法,拿凌晨两点钟的北四环举例(上图)。打开 Uber,选择人民优步,7 分钟之内车能到,uberX 没车,UberXL 没车,UberBlack 也没车。也许你可以下一个结论了:在中国,Uber ≈ 人民优步。
人民优步是什么?它本来是 Uber 在中国推出的公益拼车服务,但因为系统匹配技术、产品定位转型等原因,人民优步已经成为了 Uber 的主力项目。它不再是拼车,而是比 uberX 更便宜的一种选择。
“公益”、“非盈利”等旗帜早已经被 Uber 置之不理,只要能帮助 Uber 赢得用户和市场,其他都是次要的。虽然言语上不明确,但 Uber 似乎已经将人民优步的位置“扶正”了,简直就是要以“人民”之名抢夺市场份额。
“人民优步”就是 Uber 除“便宜”之外的接地气的第二个特点。以“人民”命名,Uber 似乎真是一家对中国规则掌握得如鱼得水的国外公司。
过去十年,不少国外公司在中国遭遇滑铁卢,归根结底都是栽在了“水土不服”四个字上。水土不服就是不熟悉中国规则的表现,Uber 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有些时候比“前辈们”更加懂得入乡随俗。
关键是,Uber 在中国越接地气就越说明,Uber 依然是一家激进、充满所谓“狼性”的公司。只是在中国,Uber 想通了一个道理:舒适体验并非中国人乘车的首要需求,价格才是。“比出租车便宜”,这一句话的魔力比“比出租车体验好”大了无数倍。
遥想去年 2 月份 Uber 宣布入华时,有媒体称 Uber 需要更接地气。想必他们也没有想到,Uber 能这么接地气吧。
虽然不能一言以蔽之将他们全都划分为“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想要转战 Uber 平台谋生”的原“黑车”司机们。但如果其中有一些曾经的“黑车”司机,我想,能够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Uber 就已经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接地气了吧。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