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趣科技

病毒死亡,病不一定好 人和电脑不一样

趣科技 2015-06-12 03:36:06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在适宜的生存条件下,生物病毒个体是否像高等生物个体一样会死亡?1、鉴于题主在类比高级生物谈死亡,那么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这里说的死亡是指个体死亡:一个细胞死亡,一个细菌死亡,一个小白鼠死亡,you get the picture,这里说的是,【一个病毒】的死亡…而不是指群体、种族这种能够通过传宗接代的方式繁衍续命的东西,否则这里我们讨论的时间尺度就太长了――条件适宜不断繁殖鬼知道每个物种能繁衍到何年何月。2、言归正传,谈谈病毒

在适宜的生存条件下,生物病毒个体是否像高等生物个体一样会死亡

1、鉴于题主在类比高级生物谈死亡,那么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这里说的死亡是指个体死亡:一个细胞死亡,一个细菌死亡,一个小白鼠死亡,you get the picture,这里说的是,【一个病毒】的死亡…而不是指群体、种族这种能够通过传宗接代的方式繁衍续命的东西,否则这里我们讨论的时间尺度就太长了――条件适宜不断繁殖鬼知道每个物种能繁衍到何年何月。

2、言归正传,谈谈病毒。这里既然要讨论病毒个体的死亡那么就要先讲讲个体【活着】的时候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在其他生命体包括细菌在内都是一个不用多说的问题,除了病毒。因为众所周知的,病毒这个东西本身就是生命体这个概念的一个擦边球。引用各个版本的中学教材的话,生命体的第一要素是,由细胞组成。可能大家毕业以后慢慢会发现高中课本有很多是简化甚至骗人的不过这句话真的是货真价实:没有细胞单元,就没有分裂,生殖,代谢等等等等所谓的其他生命表征。所以从严格的生命体定义来看,基本只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病毒不是生物。从未活过,何谈死去。这就跟药物差不多,没有死活,只有过期不过期――但是既然前提是条件适宜那么就假定,这样的条件下不会“过期”,那么,病毒就真的没有死活之说了。

3、如此结束回答似乎太草率了。问题来了,为什么说是病毒是擦边球而不是门外汉呢?因为大家一定不陌生,病毒能感染细胞。它能“繁衍”,能自我“复制”。现在科学家们普遍比较接受的病毒生活周期(life circle)分为六步:简单说,病毒蛋白壳与细胞膜蛋白结合;病毒使细胞膜开口并开始将DNA(【也可能】是RNA,后面为了叙述方便我只用DNA写了)转进细胞;DNA完全进入细胞同时蛋白壳脱离细胞膜(通常就被降解掉了);病毒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本身基因中并利用细胞机制复制出子代病毒DNA同时由此合成出病毒蛋白壳中的蛋白质(通常这一步中包括了所谓潜伏期);病毒DNA和蛋白质组装成子代病毒;子代被放出宿主细胞(通常是因为宿主细胞被一些病毒蛋白搞死了)。所以,用这样一个概念去看,病毒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讨论死亡。

4、下面我从两个角度讲病毒个体死亡。先看一个病毒的蛋白质。大家可以看到蛋白质在第三步基本就挂了……再看DNA,一个病毒的DNA整合进宿主基因之后,当复制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说的那个原始病毒的DNA是作为母版的,也就是说,最后在那些被释放出来的子代病毒中的DNA是由这个母版复制出来的【新】DNA而并不包含母版本身。来自于最初病毒的母版怎么样了呢?随着细胞裂解/死亡也被降解了,死亡。本来的病毒只有两部分,蛋白和DNA,现在既然两部分都没了那么就可以判定死亡了,由此可见,被普遍认同的六步生命周期以细胞的裂解病毒的释放为终点也是很有道理。

5、好了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对于病毒来讲条件合适分两种:一是没有细胞给病毒感染,但是也不会降解病毒蛋白质强行搞死病毒的环境;二是极其合适病毒感染细胞的环境。我想说的是,前者中不存在病毒死活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细胞就没有病毒生活周期的开始,没办法讨死亡。所以来看看第二种环境。第二种环境中,病毒生活周期正常运转,那么想我刚才说的,对于一个病毒【个体】来讲,生命开始于其与细胞膜的作用,结束于宿主细胞死亡释放子代病毒。这里面最花时间的是什么呢――潜伏期。也就是说,病毒DNA整合进宿主细胞基因组之后到这段DNA被激活开始复制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这个间隔根据病毒的不同千差万别,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对于通常的病毒,感染过程可以很短,潜伏期不定,发作以后释放也很快。(当然每种病毒性格不大一样-_-#有的也喜欢刚感染的时候直接就表达出了一些子代病毒,普遍感染一部分细胞之后再休眠潜伏,然后再集体爆发…)

于是,个体病毒的会不会死,【会】,多久会死,【因病毒而异】。

后续:

作者:Vigorous Cooler,轴

病毒的增殖过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就是说,病毒的基因组进入细胞后,并不能完全保证子代病毒的活性。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说是“活的”,只不过利用细胞的各种东西产生子代病毒,完全是蛋白或核酸的本身功能造成的。简单说,产生的子代病毒有可能是没有活性的,这中间有个概率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乙肝病毒(HBV),电镜下能看到长条形、空心汤圆形和正常的病毒粒子。空心汤圆就是没有包裹核酸的囊泡,没有感染性。当然,这可能是病毒本身的一种策略。

病毒本身的活性表现出来也就是“效价”的,当然这个词也不完全贴切,因为“效价”一般用来形容抗体、抗生素啥的,对于(真核)病毒这种用的一般是“滴度”;不过,英语都是“titer”。举个例子,我们在超低温冰箱保存的毒种,如果冻融上几次,滴度可以下降几个数量级,但电镜下看病毒粒子的数量其实还是差不多的,但是“活”着的病毒【有感染性的病毒】就少了很多。

还有就是,不清楚题主“适宜的生存条件”指的是体内环境还是体外环境。这两种条件下,病毒的“生命”(很奇怪,还是“活性”要贴切一点)长度是不一样的。

“死亡”,对于病毒来说还真是不贴切。或者,至少不像高等动物那样。但是即使是“适宜的条件”,也会有一定数量的病毒失去感染性,也是个概率问题,只不过很少就是了。比如,-80℃存放的病毒,可能十几年滴度也没下降,但是其中的活性病毒的绝对数量应该会减少,只不过在滴度测定时无法确定出来。

标签: 病毒 死亡 不一 定好 人和 电脑 不一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