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诠释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作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史为主题的特展。 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九鼎八簋、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文物齐聚南京,亮相南京博物院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特展
为更好诠释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作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史为主题的特展。
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九鼎八簋、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文物齐聚南京,亮相南京博物院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特展。
特展由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8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250件组文物,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独特气质。
展览的内容设计、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陈刚认为,从春秋到秦汉,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体现了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气质。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大批人,群星璀璨,人类思想迎来一次大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风起云涌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兼容并包;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多元文化基础上,中华文化迎来一次大融合。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博采众长,用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弥合了不同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沿革中,更加包容、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汉朝于公元前202年始,经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经过“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东、西两汉绵延400年,奠定了多元一统汉民族的稳固基业,为华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等4个单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展示了春秋到秦汉的历史面貌。
每一单元甚至每一组文物的设定,都是围绕着“多元与包容”的主题展开。走进南京博物院特展馆3层11号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4个大展柜,展柜中摆放了同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地域的青铜器等代表性文物,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
展厅中,两件珍贵的秦兵马俑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时隔2000多年,站在秦兵马俑前仍能感受到秦军雄壮而威严的气势。兵马俑坑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步兵、骑兵、车兵陶俑,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陶俑面部特征看,有关中大汉,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族成员,这是统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为人熟知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剑陈列在展厅一侧。端详此剑,剑刃锋利,花纹精美,篆铭刀法俊逸,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工艺水平。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意为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最好的武器。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其在今河南、山东等地的发现可能与诸侯会盟时吴王赠授有关。
亮相特展的“王子午”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楚国风格的铜鼎。从器内壁及底部的14行84字鸟篆铭文看,此鼎为王子午自铸,以祭先祖,以行盟祀,以勉后人。鼎侈口,束腰,平底,兽首蹄足,器表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鳞纹,器身的6条龙形怪兽为失蜡法铸成,昂首卷尾,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其鸟篆铭文书体纤秀俊美,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是研究楚文化的宝贵资料,其精美合度的造型、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饰,不仅体现了主人显赫的地位,也昭示着楚国饮马黄河的雄浑气魄。
长40厘米、高24厘米的错银铜双翼神兽,神态飘逸,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展厅中十分引人注意。神兽通体错银,身躯为卷云纹,背部为对称鸟纹,兽翼为长羽纹;神兽曲颈昂首,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神兽底部所铸13字铭文:“十四祀,左使库,啬夫孙固,工隰,冢”,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也表明其属中山国的身份。中山国位于燕、赵两国之间,是十二诸侯强国中唯一由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牧业与农业并重,手工业尤其发达。其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制品在数量、造型和工艺上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其出土青铜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风格,错金银工艺十分精湛。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展览以“春秋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关注交流与融合,展示古代中国齐楚、秦晋、燕赵、吴越、巴蜀、北方草原等多元并包的文化基因,展现了思想激荡、群雄并起到华夏一统的历史进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多元包容、和谐共生的精神。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动力,或许是对“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题的最好诠释。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