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策风险,不敢大展拳脚的打车软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交管部门“鼓励良性市场竞争”、“允许打车软件自主调度”的宽松政策让从业者吃下定心丸。但政策放行从来不是市场决胜的筹码,这反而意味着同一起跑线上打车软件打不了“牌照”的主意,只能靠产品和市场说话
由于政策风险,不敢大展拳脚的打车软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交管部门“鼓励良性市场竞争”、“允许打车软件自主调度”的宽松政策让从业者吃下定心丸。
但政策放行从来不是市场决胜的筹码,这反而意味着同一起跑线上打车软件打不了“牌照”的主意,只能靠产品和市场说话。问题是,打车软件正遭遇另一个尴尬,那就是补贴战争结束后如何留住用户甚至进一步增加用户黏性,而功能演进和商业化进程中,打车软件同样将遭遇另一种政策风险。
打车花钱,对于大多数白领人群来说,这是不得已才会付出的开支。在自费的背景下,补贴吸纳了一大批非打车人群,但补贴结束,这部分人基本上流失殆尽。
有种论调是,补贴至少培养了乘客习惯,但不得已打车时,乘客会想起打车软件。但打车软件从来不是用户与打车软件的双向互动,更重要的筹码在于司机。补贴的结束对司机的刺激更大,减少空驶率不足以说服出租车司机继续使用。
产生上述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打车软件、司机、乘客均是松散的服务关系,特别是打车软件并没有对司机、乘客的制度性保障。司机不为打车软件打工,用不用全靠自觉。因此,在没有物质诱惑下,打车软件很难保障司机的启用频率,而自始至终乘客更像是个被动角色。
所以,实际上,打车功能最终只会变成一个耳熟能详的标配性功能,就像之前火热的LBS地理位置功能和团购,技术条件允许的话,任何软件都可以接入。
而在基础功能黏性不强的背景下,在打车软件上增加本地生活服务O2O等业务,即便再优惠,问题是用户为何要选择从打车软件进入这些消费场景。
逻辑上的答案是,用户使用习惯的自然增长,这并不比美团或者大众点评的功能诱人,这个对比不够有说服力的话,微信既有滴滴打车功能,又有大众点评、京东等入口,理应“一举剿灭独立打车软件”。如若这般,打车软件就真不存在了。
所以,打车软件不敢走上传统O2O的老路。步伐激进的打车软件,今年下半年强推其商务租车功能。这一块确实是蓝海,也拥有高附加值,靠乘客付费就能赚钱。以互联网模式做租车,市面上也没有规模性企业。但这一块又确实竞争激烈。不仅打车软件进来,P2P租车、在线拼车等模式也是该领域的分羹者,相比主攻出租车的打车业务,涉及多个利益体特别是私家车的商务租车领域更是个政策敏感地带。
最近它们在拿数据打架,但事实上,战争才刚刚开始,而且很难。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