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长长的购物清单,清单里的每一个条目都分布在超市的不同货架上。你需要从三楼“扫荡”到一楼,然后再排队结账、开车回家
你有一个长长的购物清单,清单里的每一个条目都分布在超市的不同货架上。你需要从三楼“扫荡”到一楼,然后再排队结账、开车回家。
在这个购物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会无法记全要买的所有东西,于是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掏出手机查看购物清单;你很有可能会“走弯路”,下了楼才发现接下来要买的东西其实就在上楼;你还很有可能不得不在收银台大排长队等付款。
再试想一下同一场景下的另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流程。你从超市的三楼下到二楼,智能手表提示你在这一层你需要买什么东西、你该怎么经过货架才能实现最小路径、商品在货架上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最后,你通过NFC或二维码扫描条形码和确认支付。
上述的产品设计来自于Google在IxDC上所设立的工作坊――没错,这是一个为Android Wear设计的应用原型(下图)。
“可穿戴设备需要理解使用场景(context)。如果你只是复制过去设备上那套操作界面,是不会成功的。”工作坊的主讲人,Android Wear核心设计师Alex Faaborg说,“你要减少界面操作的滑动次数,并试着去预测人们当下需要的信息。”
这便是Google看待智能手表和手机最大的区别:
在手机上,你与之交互的是一个个的应用软件(Apps),用户通过点击等动作来操作它们,并且,由于这些应用分布在同一块屏幕下,所以往往会让人们在打开手机后,不自觉地迷失在这块屏幕上――例如,当你收到一条短信提醒时,掏出手机,却看起了微信……
而在手表上,Google让它成为一个纵向排列的“信息流”载体,在狭小的屏幕上也能一目了然,而人们通过简单滑动这样的微交互(micro interaction)和语音命令(voice action)就能完成对信息的处理。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Android Wear想帮助用户迅速回到现实”,这是Android Wear团队的创始成员梁宇凌在由PingWest举办的PingTalk活动上所说的一句话,我想它能很好阐述Android Wear的设计理念。
在我的理解里,你带上手上的那块屏幕,就是一个Time Line。
当然,在Google的设想里,这个Time Line要更加“智能”一些――它里面的每一条信息,不仅会按照时间顺序,清晰的罗列在狭窄的屏幕上。最重要的是,基于对实时情境的理解,运行在Android Wear上的Apps,能够在正确的时间,自动向用户推送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点子一样。
是的,它很容易让你想起Google Now,这个“隐藏”在Android手机里软件,会全面了解你的各种习惯和正在进行的动作,并利用它所了解的,来为你提供相关信息。但与手机上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Google Now的能力不再只是被Google自己所享用――任何第三方App的开发者,都有机会利用这一特性来让自己的服务推送提醒变得更加聪明。
例如,以往在手机上,一个跑者想在跑步时聆听音乐,那么他可能需要打开一个音乐App,选择播放列表,点击播放。而一个运行在Android Wear上的第三方音乐服务,可以根据时间(如果你每天都在这个时间段跑步)、传感器判断出的你的身体状态,来“猜测”出你又开始跑步了――然后便自动打开音乐列表,根据你的收听记录,播放你喜欢的音乐。
我想你应该明白了Google的意愿――可穿戴设备应该是“隐形”的,虽然它24小时与你绑定在一起,但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它会消失,在需要它的时候才自动出现,为你提供服务,而判定标准就是用户的实时使用场景。尽管用户的使用场景千差万别,但在Google的眼里,行场景判断的因素大致有7个:地理位置、时间、日程、身份(个人兴趣)、个人行为、附近的设备和传感器。往往,这些场景会组合作用,来判断用户的需求,和他对应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而实际上,“隐形”还包含另一个层面的含义:不要去为可穿戴计算设备添加“过量”的功能――也许你的手环只能用来收集人体数据、你的手表就是个信息流载体、你的智能眼镜就是“另一块屏幕”……它们只做最擅长的工作,只“出现”在最合理的使用场景下,不寄望于“越俎代庖”。这意味着,在目前,手机依然是汇集数据、核心运算和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最核心设备,而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者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人体,或者说,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正在发生: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摩托罗拉的“电子文身”,它是一个超薄电路,一个贴在人体皮肤上的“身份证明”,让你能和其他的设备发生交互。虽然技术上还不成熟,但电子文身受到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人体相伴,并且几乎没有的感觉和外观影响,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它是隐形的。
另一个例子是现在可穿戴计算设备外形上的设计趋势:无论是三星、LG还是摩托罗拉,这几款最先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腕表,在外观上,都要更接近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手表”;而包括CuffLinc、Kovert这样的设计团队,都在致力于让可穿戴计算设备变得更像珠宝,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怎么把我们的衣服、腰带这些日夜与我们相伴的产品变得“智能”起来……也就是说,在外形上,可穿戴计算设备正在回归那些我们熟悉的器物,而不是徒添一个突兀的“外设”――谁说衣服、首饰和手表不是人体的一部分呢?它们都是隐形的。
所以,从Android Wear设备到更广泛的可穿戴计算,我们看到,科技产品虽然不断涌现,但它们都需要遵循一条设计原则――回归人类最自然的使用场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去“占领”人类。就像Google创始人Sergey Brin在Google I/O上说的那样:The ultimate form of communication occurs when “technology gets out of the way”。
标签: 隐形 穿戴 设备 如何 设计 Android Wear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