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云计算 >> 云资讯

国产化元年:机器人产业大时代

云资讯 2014-09-16 10:33:39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21世纪宏观研究员分析师 耿雁冰 特约分析师 张梦洁 鲍涵 张琳 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的机器人产业,顺势“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正迎来国产化春天。 在中央领导人及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品牌机器人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1世纪宏观研究员分析师 耿雁冰

特约分析师 张梦洁 鲍涵 张琳

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的机器人产业,顺势“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正迎来国产化春天。

在中央领导人及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品牌机器人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今年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曾多次强调民族品牌机器人在“第三个工业革命”和抢占市场高点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资本市场亦是闻风而动砸重金投入,意欲抢滩机器人市场。8月份,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机器人(300024)募资10.2亿元加码主业,林州重机(002535)募资11.13亿元布局工业机器人等项目。而此前全球科技巨头Google更是在连续收购机器人公司。

据OFweek工控网统计,2014年以来已有54家A股上市公司并购或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其中八成公司属于首次涉足机器人业务。此外,多家机构甚至将工业机器人视为未来贯穿十年的投资标的。市场看好机器人产业,一轮爆发式增长的大时代将来临。

2020年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大的标准上,一般将机器人二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虽然中国的机器人发展起步晚,但行业成长空间空前,市场规模巨大。21世纪宏观研究院估算,仅工业机器人一类,到2020年市场规模或超28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而可以用工业机器人替代的领域如汽车、电子、化工及食品等行业其工人数量约占60%在3000万人左右;其次,按照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减去2013年中国机器人密度21台,未来机器人密度还有79台的提升空间,按此,2020年则至少有23.7万台工业机器人的替代空间;按照均价每台30万元估算,则有711亿的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而机器人本体市场一般可带动是其3倍的相关配套产业,据此到2020年前后,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约2844亿。

这仅是一项指标估值下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在市场需求迅猛增加、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攀升、制造业升级、国家政策支持、生产安全替代考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机器人市场前景值得高度关注。

市场需求与国内供给缺口庞大,蕴含巨大提升空间。在需求端,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且销量增速几近倍数增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013年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达到36560台,占全球销售总量约五分之一,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在增速上,2010年以来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平均增速为35.1%,2011年更是高达50.7%。

在供给端,国内市场的大蛋糕大部分被外资占据。2013年近3.7万台机器人销量中,国产机器人贡献的销量约占两成仅9860台,且其用武之地多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应用为主。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在国外众多国家机器人保有率已到高位的当下,目前中国机器人密度仍不足30台,仅是全球制造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即使是目前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2013年中国私家车百人拥有量才7.7辆。因此,一旦国产机器人生产能力和品牌效应提升,民族品牌机器人有望大举占领国内巨大市场。

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需求持续释放。学术界普遍认同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制造业平均工资46431元,渣打银行也预测今后十年制造业工资成本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量速齐逼工业企业人工成本显著上升;其次,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步丧失,预计到2022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工人将减少700万人,农民工减少1000万人以上,加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此外,中国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需求巨大,汽车零部件、打磨、焊接等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业都将是机器人可替代领域。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中国中长期都将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相应的将倒逼行业转向“非人”替代,使用高效精准、性价比优良的机器人,基本1-2年就可回收机器人的购买成本。

从企业主体来看,浙江曾针对30个工业行业,567家企业开展过机器换人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5%的企业通过机器换人至少减少了10%的一线员工,38.1%的企业表示对机器换人“迫切需要”。

民族机器人品牌如何崛起?

尽管机器人产业市场前景无限明媚,但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目前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

关键因素在于行业产业化存在难度,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曾指出了其发展的四大问题:一是机器人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落后;二是控制器、精密的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三是缺乏政策支持引导,市场应用推广难度大,国产机器人难以进入汽车、电子、生物制药等领域,外资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国机器人市场;四是高估市场需求,各地争相上马机器人项目。

而要破解民族机器人品牌崛起之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等,无可厚非是必经之途,企业自身也已形成了共识,21世纪宏观研究院在此想着力强调的是,是排除企业自身因素外,民族品牌崛起在外力上可做文章的地方。

依托产业园集群,空间规划上打造规模经济。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的空间配合、政策支持等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是增强工业园区发展后劲的潜力所在。

目前,沈阳、芜湖、上海、哈尔滨、广州、天津、重庆、青岛等地已建立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在国家政策的吸引下,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的年产值有望接近6000亿元,而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的产业园,需要防范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避免恶性竞争,以及提高园区配套能力,确保政策落地。

优化产业链,立足系统集成优势逐步攻坚。从产业链上来说,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商和下游系统集成商三个层面。而利润空间最高的上游、中游环节的市场,基本被ABB、发那科、安川、库卡等外资企业所垄断,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下游系统集成环,仅上海机电、广州数控、绿的谐波、南京埃斯顿、新松机器人等少数企业有能力进军上游、中游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总量353家,其中做系统集成的占86%,做伺服系统的占5.67%,做控制器的占4.25%,做减速器的占3.68%,技术含量最低的下游应用领域仍然占据绝对主力位置。

不过,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系统集成商的过度扎推,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下游领域市场并未形成几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因而在产业链分工与协作中,不可避免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整合,而借助原有优势提供整条流水线方案或加入研发生产行列的企业,有望在洗牌过程中重新调整市场格局。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从投资策略上讲,价值链上移的系统集成企业值得关注。外资企业对集成商有一定的依赖性,而系统集成商可以在购买整机后为客户端提供设计方案,更可以利用其市场渠道优势,将整条生产线都做成自动化,从底部做强率先实现国产化。待具备资金实力后,再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掌握上中游核心技术,也就是业界所言的分阶段实施“美国模式(集成)-日本模式(核心技术)-德国模式(分工合作)。”

对接应用市场,切割细分领域。根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从机器人所应用的行业来看,外资机器人应用比较集中,汽车行业购买量接近50%,电子产品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占比分别占14%和10%。而国内产工业机器人则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其中国产机器人应用领域最高的仅为17%,即是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为代表的电气设备制造。

根据产业信息网此前一项估算,六大主要行业的国内机器人2013年需求在125万-282万台,由于这几个行业占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5%,因而国内机器人的总需求量约在167万-376万台。

依据此项结果来看,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塑料橡胶等细分行业,是机器人需求较多的应用市场。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民族品牌虽然产量不高,但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有的放矢,有意识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机器人生产适用性。比如,博实股份就是除了深耕产品毛利率在40%以上的石化、化工领域,还将产品的应用范围拓展至其他相关细分市场,比如煤化工。

编辑:admin

标签: 国产化 元年 机器人 业大 时代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