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个人App,你赶时髦了吗?

互联网 2012-12-04 08:12:59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  “剪客创始人”张戈更向记者直言不讳:“一个名博到达了一定的层级后,应该拥有一个纯属于自己的空间。”根据设想,“i华东师大”二期会更注重个人信息,一些功能需要登录后才能显示,比如浏览一卡通消费记录、校园卡挂失、考勤记录查询等等。

  五年前,你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博客;三年前,你开始朝微博转移;今天,如果你还有一定的互联网影响力,是不是该拥有一款专属于自己的App应用?

  当韩寒拥有了个人文字类App《ONE·一个》,当曹方拥有了自己的个人音乐类App《浅彩虹》,当天娱旗下的艺人在推出新歌的同时,也会有一张个人App来“弹眼落睛”,他们引领了有关个人App的可行性路线——在文艺和娱乐这两个极具人气的方向上,事实上成为一种新形态的“出版发行”,亦是“自媒体”的直接表现。

  短短的时间里,立即有了后来的模仿者,但是业界人士的观点和体验都证明,个人App不是那么好做的。

  “名博到了一定层级应该拥有一个纯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最初的游戏、工具类应用之后,媒体形式的App必将在某个时间段出现,分享移动互联网大热带来的益处。”应用汇COO袁聪对《IT时报》记者说。最近韩寒的《ONE·一个》、魏晨的《V Space》等个人App均在应用汇首发,袁聪觉得,“某个时间段”就是从现在开始。

  谈及这么做的好处,他直言不讳:“韩寒实际上就是又搞了一本‘杂志’,但办纸质媒体绝对不会这么自由,App形式当下相对宽松。”至于魏晨,他分析:“粉丝是可以直接平移的,一般娱乐明星的粉丝只要看到偶像有了新的发行物,就会购买,相对于传统CD,形式更丰富,对新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袁聪说,最近一个阶段以来,前来向应用汇咨询推出个人App的人很多,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可可私房菜”这款App,作者就是人气很高的网络美食作者。从设计之初,应用汇就给她提供了不少帮助,结果制作出来,不仅仅是对博文的简单复制,在美食的各方面功能已经有了长足的拓展。袁聪认为,从当前的趋势来看,个人App很快将以更高的频率出现,其中以各类“名博”居多。

  既然“名博”们有了人气很高的微博,为何还要推出个人App?知名博客“行走40国”告诉《IT时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大V太多,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淹没,而如果拥有了一款个人App,粉丝就不会错失他们写的任何内容。而且在微博上,过去的内容很难翻找,而App的形态犹如一本编辑好的书籍,有明确的目录和精选的推荐,感知明显提升。”

  “剪客创始人”张戈更向记者直言不讳:“一个名博到达了一定的层级后,应该拥有一个纯属于自己的空间。”

  记者观察

  做个人App的几大难点

  费用高昂,个人操作不太可能

  记者日前与沪上某知名App服务公司取得联系,对方称制作个人App的收费视需求而定:“如果只是将文字置入等,大概8000-10000元,我们制作的App从来没有低于这个价格的。如果有更多的设计要求,包括推广到应用商店等,价格则从数万到十几万都有。”而韩寒公开表示,《ONE·一个》的成本大概250万。

  袁聪认为,高度定制的App的确符合这样的价格区间,因此尽管当前有兴趣的人士很多,但能成功推出的名人App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思路成熟明确,背后有强大的团队或者公司。”他指出,比如《V Space》的App并非简单将专辑中的歌曲复制过来,还拥有传统CD媒质所不可能拥有的大量精心拍摄的视频等,需要专业团队的完整策划,在这方面天娱的决心很大,旗下更有好几名其他艺人也陆续推出了App。至于韩寒的《ONE·一个》,已经拉到Nike赞助,在商业模式上也早有规划。因此,仅以个人力量推出App,难度还很大。

  袁聪认为:“如果个人App要普及,未来一定会有固定模板式的App生成服务产生。”事实上,一款名为“剪客”的应用已于二周前悄悄上市,允许一些有人气的人士免费开通自己的个人App,其中甚至配套有自动生成二维码,方便粉丝下载等丰富模块。

  个人精力达不够,需要专业团队

  国内知名旅行作家“行走40国”就是“剪客”的第一批名人App使用者之一。他从2000年开始游历世界各国,其博客曾被评为“中国十佳博客”,多年来在不懂英语的情况下,用最少花费周游世界,被这一领域的广大粉丝所关注。

  最近他将自己的个人App二维码发布在了微博上,但很多下载的粉丝发现,其中的内容很少。对此“行走40国”表示,实在是精力达不够所致:“‘剪客’能够选中我,主动联系我来成为个人App的试行者我很荣幸,他们提出的建议也不错,能通过一个App将我历年来所有的文字都容纳在内,这些吸引了我。但谈到落实这一动作,录入的工作量就很大了,由于很忙,我实在来不及将很多东西都搬进去。”

  “行走40国”表示,“剪客”给他的建议是,干脆让他的粉丝们来充当搬迁文字的“小蚂蚁”,起到编辑App内容的作用。但“行走40国”表示对这还需要“想一想”。

  知名摄影家张千里同样告诉《IT时报》记者,自己一直觉得开通个人App,多一个聚集粉丝的渠道会很好,但考察了多种方式后感觉,如果和专业技术团队配合专门制作一个App太耗费精力:“像韩寒那样像搞一本杂志一样与团队讨论,太高端,对于我这样需要一直拍摄的摄影师来说很难办到。”近期,他选择了博客自带的生成App功能。但这只能实现发博客的同时,完全一样的内容被复制到App中,App的特别与个性,就无从谈起了。

  曾经和几个朋友一起搞过电子杂志,并将它转为“自媒体”性质App的知名新媒体专家魏武挥告诉《IT时报》记者,即使有一个小团队,维护App也远比以往做PDF式的电子杂志复杂:“PDF的杂志只要往爱问、百度文库里一放,供人下载就行了,App却需要不断维护和更新,后来由于发现交互程序等需不断修改很麻烦,大家就都慢慢地淡出了。”

  他认为,如今掀起的个人App热,其实和当初的博客热一样:“你去看看很多人的博客,最后一篇都是四五年前更新的了,我想很多个人App也是一样,过一阵子创办者就没有耐心去更新了。”

  内容谁来审核,盈利模式何在

  魏武挥认为,“自媒体”形式的个人App,其实形似出版物。那么对于这种媒体化的个人App,谁来对其最终的内容进行审核与把关?他表示,苹果AppStore一般仅针对其中有否色情内容进行审核,并给阅读者的年龄进行分级,对App里的内容很难把关。

  袁聪则表示:“这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肯定对在自己平台发布的个人App进行事先的严格审核,除了有没有病毒,就是内容方面有没有敏感信息。不过有的人可能一开始还写正常的东西,后来忽然写一点什么不受限的内容也有可能。如果个人App多了,这的确是个问题。”

  案例精选

  被赞洋气的“i华东师大”

  IT时报 杨鑫倢

  华师大校园App出炉前后的故事

  今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WiFi校车”在网上走红后,该校11月发布的“i华东师大” App(校园移动客户端)再次在网上赢得瞩目,同学们在微博上直赞:“咱们学校好洋气!”

  这款全面支持Android、iPhone操作系统的校园App,可以让同学们随时随地了解学校新闻、通知、微博、学术讲座等校园动态,查看教室、班车、图书馆等信息。《IT时报》记者采访“i华东师大”项目负责人,就是通过这个App的地图标记找到其所在的学校信息化办公室。

  上线3天,苹果商店里的“i华东师大”App就被下载了近700次。“安卓市场我们还没有统计,但保守估计,数据也一定上千。”该项目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

  酝酿要做“i华东师大”App,大约是在今年四五月份,校方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一个信息平台。项目通过前期反复调研,深入了解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应用开发的依据,此外借鉴了哈佛大学等国外高校做App的一些思路,同时吸收国内高校积累的经验,取长补短来做自己的App。

  “师生的点子很多。有的学生建议App加入班车查询功能,这样可以实时在手机上查询‘难以记忆的时刻表’。有的学生则希望校园风景照片能与学校地图对应起来,后来就在每张照片的右上角提供了地理位置链接,使用者只要点击这个链接,就能转到谷歌地图看到该风景地的标记。”需求无限,技术有限。地图标记的工作不是那么顺利,在电脑上获取到的经纬度放在手机地图上定位时,总有那么一点点偏差,于是他们逐个进行微调,保证每个地图标记在手机上都是精确的。

  “i华东师大”也在不断改进中,比如在“空闲教室”功能中,当学生占用教室搞社团活动,App并没有体现。“哈佛大学App能精确到机房的每个座位,我们的愿景也是希望能实时地显示各个教室是否空闲,这可以通过加强教室使用流程来实现,当管理员批准通过教室占用的申请后,数据可以直接反馈到后台服务器。”根据设想,“i华东师大”二期会更注重个人信息,一些功能需要登录后才能显示,比如浏览一卡通消费记录、校园卡挂失、考勤记录查询等等。

标签: 个人 App 赶时髦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