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不戴口罩?疾控专家给权威指导
学校复课以来,全国陆续出现三例学生因体育课戴口罩运动时意外猝死的情况,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什么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戴,如何科学佩戴口罩?5月1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对此做出说明和指导。吴尊友说,天气越来越热,民众对是否戴口罩的问题一直很关心,再加上学生戴口罩上体育课猝死的案例,让民众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
趣科技 2020-05-14 08:21:05 -
专家解读“武汉全员核酸筛查”
主动排查潜在风险 杜绝社区传播疫情本报记者 赵觉珵 王琪 郭媛丹一份由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组下发、题为《关于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紧急通知》的文件11日晚开始在社交媒体流传。该文件显示,武汉将在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
趣科技 2020-05-13 08:33:06 -
专家警告:火星岩石样本可能会把外星病毒带到地球
如同地球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一样,一位研究人员已经在担心来自地外的病毒。前NASA艾姆斯局长斯科特·哈伯德表示,未来从火星带回的岩石样本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隔离,从地外归来的宇航员也一样...
趣科技 2020-05-12 15:56:06 -
珠峰“测身高”,与你有什么关系?——专家解读测绘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题:珠峰“测身高”,与你有什么关系?——专家解读测绘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新华社记者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已进入登顶测量阶段,测量登山队将在近期合适的天气窗口向顶峰发起冲击,完成野外测量阶段的最后一步。 此次测量是时隔15年后,我国再次测量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备受关注...
趣科技 2020-05-09 08:54:05 -
专家解读虎门大桥为何“抖动”
本报记者 李司坤5月5日14时许,虎门大桥桥面发生起伏晃动,振幅较为明显。经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
趣科技 2020-05-07 09:25:07 -
全球新冠疫情进入稳定期? 专家提醒,拉平疫情曲线距离抗疫胜利还有很长距离
本报特约记者 魏云峰 本报记者 李司坤 邢晓婧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统计数据,截至28日24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306万。从4月3日全球确诊患者首次超过100万,到4月15日超过200万,再到4月27日超过300万,疫情传播势头不减,都仅用了12天...
趣科技 2020-04-29 09:06:07 -
中国专家集中回应“零号病人”话题
本报记者 赵觉珵本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实现“清零”。对于在中国打响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但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研发、病毒溯源、“零号病人追踪”等依然任重道远...
趣科技 2020-04-28 08:46:06 -
LPR创9个月最大降幅!苏宁有房专家直播解读政策利好
4月20日,央行发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此次LPR下调对购房者意味着什么?苏宁有房资深置业讲师算了一笔账:以首套房贷款200万,贷款时间30年为例,每月月供将减少约120元,总利息将减少约45000多元...
业界动态 2020-04-21 23:31:04 -
权威专家解读绥芬河防控难在哪
本报记者 倪 浩编者按:绥芬河在国内是一个“逆行者”,在武汉解封当天选择了小区封闭管理,随后禁止出租车和客运车辆驶出市区,而后暂停了非基本生活必需的行业企业营业,12日又停运了多趟客运列车,开始对边境线进行24小时巡逻。陆续确诊的境外输入病例让绥芬河的防疫措施严格到几近封城...
趣科技 2020-04-14 08:26:06 -
国内抗疫接下来怎么走?专家这么说
本报记者 李司坤中国以外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20万,相比美欧等国似乎中国疫情防控局势已经相对平稳,世卫组织称中国已经进入“缓疫阶段”,但北京市5日宣布,北京或较长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国内抗疫接下来应该如何走呢?当地时间4月5日,世卫组织第76期新冠肺炎疫情报告称,中国经过两个月奋战,疫情已经由“遏制阶段”进入到“缓疫阶段”...
趣科技 2020-04-07 11:47:06 -
专家:瑞幸COO带四员工造假22亿?反正我不太信
瑞幸自曝造假风波后引起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目前股价已比造假消息公布前暴跌80%。继4月2日股价跌幅超过75%后,4月3日晚美股开盘后瑞幸高开10%,随后一度跌幅超14%,目前股价为5.38美元,市值为13.62亿美元...
互联网 2020-04-05 12:16:07 -
专家预警:全球变暖或致我国“骤旱”
2019年8月18日,在冰岛奥克冰川原址,人们徒步前去出席冰川“追悼会”,纪念因气候变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奥克冰川。新华社供图 “3·23”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袁星教授介绍,未来中国发生骤旱的风险可能将显著增加,中国南涝北旱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南方越来越干旱北方越来越湿润,到本世纪中叶,部分南方湿润省份骤旱风险将增加40%;骤旱事件的增加主要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归因占比77%...
趣科技 2020-03-31 1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