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虎嗅、雷锋,我平时都经常看。作为早期投资人,没有比这更方便地了解国内科技创业动向的方式了。”戈壁投资合伙人童玮亮毫不避讳地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正是时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多家科技博客网站的忠实读者。
“36氪、虎嗅、雷锋,我平时都经常看。作为早期投资人,没有比这更方便地了解国内科技创业动向的方式了。”戈壁投资合伙人童玮亮毫不避讳地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正是时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多家科技博客网站的忠实读者。
事实上,像童玮亮这样的读者在投资圈内并不少见。“早期投资是个挺苦逼的活儿。我们这些投资人天天起早贪黑地跑在外面看项目,一边还要快速学习吸收新的科技和行业知识,科技博客用最快的速度、简明扼要地向你传递行业最新的idea。”另一位早期投资人对南都记者说。
或许正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对于知识获取需求的改变,让科技博客这个早已在互联网上存在了十几年的元老级概念再度“逆袭上位”。从2010年至今,国内科技博客界已涌现出诸如36氪、雷锋网、虎嗅网、PingWest、钛媒体等多家新创网站,据南都记者了解,这几家科技博客网站均已获得天使轮或A轮融资,有的甚至已开始启动B轮融资计划。
逆袭上位
与移动互联网上众多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不同,“科技博客”是一个起码有着十几年历史的元老级概念。最初,作为众多博客类型中的一个分支,科技博客大多是由一些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如Keso、白鸦等,凭自身兴趣驱动而撰写,赚名声的意味远远大过于实际以此来赚钱为生。
此后几年间,虽然也曾陆续出现过一些专业的科技博客网站,试图通过组织专业团队采写科技内容,或是聚合知名博主的方式来分得一杯羹,但大多最终因为运营成本过高、盈利模式缺乏等原因而归于平静。
直到2010年9月,美国老牌互联网门户公司AOL宣布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知名互联网科技博客TechCrunch,而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同时也向外界透露,早在AOL收购TechCrunch之前,后者已实现盈利,年利润约为1000万美元。此外,2012年美国另一家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年收入预计为1200万美元左右,盈亏已只在一线之间。或许正是在TechCrunch和BusinessInsider等海外科技博客商业模式的启发下,自2010年36氪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司化运作的新兴科技博客之后,雷锋网、虎嗅网、PingWest、钛媒体等后来者也在2011年至2012年间迅速跟进。与以往科技博客网站的境遇所不同的是,这一拨科技博客创业公司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内新媒体批评者胡泳看来,这一拨科技博客网站再度“逆袭”,主要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上大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获取与这些新技术、新应用相关的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与胡泳的观点类似,2008年成立的科技博客爱范儿北京运营负责人黄龙中也认为,以科技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新,不在于内容,也不在于用何种技术手段将内容呈现出来,而在于内容的传递渠道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正因如此,黄龙中才格外重视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爱范儿不仅是第一家进入微信媒体平台的科技媒体,也在去年年底率先推出了独立app。据黄龙中透露,爱范儿的团队成员甚至每天在微信上用爱范儿的官方账号人肉回复数百条读者反馈,才使得爱范儿在微信上的活跃度明显高出其他科技博客媒体。
放水养鱼
从本质上来说,科技博客有着媒体和互联网的双重属性。南都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决定一个科技博客最终是媒体化属性更重,还是互联网属性更强烈的关键,除了与其自身的商业模式相关之外,也与创始人自身的背景出身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暗合。
以目前国内崛起最快的科技博客36氪为例。其创始人刘成城向南都记者坦言,36氪的创始团队颇为“?潘俊保?喟胧撬?诒庇识潦槭钡耐?АR虼耍??6氪创立之初起,这群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年轻人的思路就更偏向互联网,而非媒体。
“按照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路,36氪的定位首先是只关注互联网创业,它的读者以互联网创业者(包括潜在想创业的人群)和投资人为主。因此,这个用户群体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只要去满足他们就是了。”刘成城向南都记者这样解释他的商业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36氪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6氪这个媒体平台,用来满足创业者想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以及他们自己的创业公司需要被报道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是36Kr+的在线融资服务平台,用来满足创业者想融资和投资人想了解更多新项目的需求。刘成城向南都记者透露,2013年他们还准备启动在线招聘服务平台的搭建计划,同时在创业和投资这一垂直领域挖掘更多的需求点。
相比之下,更早于36氪而进入科技博客圈的爱范儿却有着更浓厚的“极客”味道。这与其创始团队最初完全受兴趣驱动创立爱范儿不无相关。
尽管爱范儿目前已投入商业化运作,并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设有专业团队,负责编辑、技术和线下活动等工作,并因为一直以硬件类报道见长,从而获得了不少来自硬件厂商的赞助收入。但黄龙中却向南都记者表示,爱范儿要走的是一条和36氪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他看来,在把握住不断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习惯中,同时在内容上也需精耕细作,目前爱范儿一个“种树”的过程。
不同于刘成城和黄龙中,钛媒体的创始人赵何娟则是科班出身的传统媒体人。在创业之前,她曾任职于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和财新网。2012年10月,她正式从传统媒体中“出逃”,创立钛媒体。
赵何娟用华尔街日报旗下由沃尔特·莫斯伯格和卡拉·斯韦什两位著名的科技记者共同发起的科技博客AllThingsD来向南都记者解释她对钛媒体未来发展的构想。在赵何娟看来,科技博客正是在主流财经媒体继续细分化的趋势下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但与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相比,它又有着更强的专业性、连续性和更宽泛的报道范围。
以AllThingsD为例,旗下主要有九位撰稿人,各自负责一块专业领域,如莫斯伯格以数码产品评测和个人技术专栏著称,而斯韦什则专注科技行业政策和重大新闻评论。但这并不意味着AllThingsD就只有这九个人,围绕着他们,还有一个专业团队负责将他们提供的内容分别以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此外,赵何娟还认为,也可以配备一定的采编团队,制作相对客观的第三方调查报道,与明星撰稿人的观点性文章相互呼应。“优质内容和创新的呈现方式仍是现阶段关注的重点。”
“造血”之困
在这一拨科技博客潮来临之前,“博客经济”之所以难成气候的主要原因,即在于难以在盈利模式上找到出路。
童玮亮向南都记者指出,在传统思路下,广告和用户付费是媒体最主要的两大盈利模式。而互联网广告的定价模式是以网站流量和有效点击数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当互联网流量被几大主要的门户网站所把持,要靠内容来吸引用户的博客自然无法从广告上获得足够的价值变现。至于用户付费,尽管一直有人说“只要内容做得足够好,足够独特,自然会有人愿意为之埋单”,但在现实中,这更多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因此,这一拨科技博客能再度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和热捧,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有诸如TechCrunch、BusinessInsider等海外科技博客在盈利模式上的创新尝试在先。而在国内,在盈利模式上走得最快的36氪于2011年8月上线了第一个版本的融资服务平台“36Tree”,并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摸索出一条“先由融资顾问对在线递交BP进行筛选,再挑出其中的优质项目与对口VC进行线下对接,对接不成功的项目再最终公布在36Tree的网站上以寻求更多风险投资人的关注”的服务模式。
36氪的天使投资人王啸告诉南都记者,正是因为在科技博客的读者群中做了更细分的定位,才使得36氪在探索盈利模式方面更有针对性,也比其他科技博客走得更快。不过,童玮亮表示,即便是定位精准,类似36氪和AngleCrunch这样走增值服务盈利路线的科技博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同样会受到不小的挑战。
“你首先得非常了解融资这回事,了解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需求,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每个项目的关键要点,最好还能概括出亮点所在。同时,就网站上公布的项目而言,还必须掌握好量与质的比例。门槛定得过高,会导致项目数量稀少,投资人就不会愿意经常上来看;而门槛定得过低,项目质量没有保障,也会影响投资人的浏览次数。”童玮亮解释道。
不过,王啸和童玮亮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愿意投资科技博客的VC机构和产业投资机构,在更大程度上仍是看重其战略意义。
“对VC机构来说,投资这类科技博客可能直接赚不到什么钱,但却能从中优先发掘出更多好的项目,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增值过程。而对于传统媒体集团来说,投资或收购科技博客则在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媒体事业的布局。”童玮亮表示。
在眼下几家小有名气的科技博客中,由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李岷创办的虎嗅网即获得了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厂的投资。而刘成城也向南都记者表示,36氪曾经拒绝过某互联网门户巨头的收购邀约。对于被大公司收购,胡泳向南都记者提醒到,能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的科技博客,大多带有鲜明的极客特质,而被大公司收购却是一个走向大众化的过程。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能否处理得好是被收购后的科技博客能否继续成长的关键。
目前,尽管几家科技博客的创始人都向南都记者表示,投资方并没有在盈利方面给出任何压力,但用赵何娟的话来说,这一次的尝试“既是在为自己找出路,也是在为整个行业找出路”。
相关阅读:
【36氪:我不是博客请叫我“服务提供商”】
36氪创始人刘成城:“如果只做媒体,大多数科技博客最后都得死。”
“赚不到钱,又无法快速规模化———如果只做媒体,估计最后都得死。”尽管被普遍认为是这一拨科技博客中起步最早的代表之一,但36氪的创始人兼CEO刘成城却对科技博客的前景并不乐观。而在他眼中,发展了两年多的36氪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博客。
以“搬运工”方式进入
在2010年成立之初,36氪一度以“TechCrunch中文站”的身份亮相,直到几个月后,才正式更名为36氪。报道的内容,最初也多以翻译TechCrunch的文章为主,逐渐才过渡到一半原创一半翻译。
这种以“搬运工”的方式进入科技博客圈的做法,让博客圈和媒体圈的很多专业人士颇不以为然,但却正对了不少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的胃口。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应用迭出的2011年,36氪的网站上不断更新的有关国外最新技术动态和明星创业公司的报道,经由微博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的转发传播,迅速地为网站积累起了相当的用户规模。
刘成城向南都记者坦言,36氪的创业团队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翻译或原创出来的文章被批评说文字不够精美或是观点不够鲜明并不奇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内容质量。
刘成城信奉另一套逻辑,即36氪首先是面向“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特定人群服务,它所提供的并不是一段精致的文字或是某个很鲜明的观点,而是全球最新鲜的科技创业idea。至于到底是原创的还是翻译来的,对这个特殊的读者群来说,并无二致。
最踊跃尝试盈利模式
尽管36氪目前实际的收入来源仍以网站广告和线下活动赞助为主,但在国内科技博客圈中,它却是在盈利模式上进行最多尝试的一个。
由于36氪的读者以互联网创业者和早期风险投资人为主,刘成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这二者连接起来。2011年8月,36氪上线“36Tree”在线融资平台。据刘成城介绍,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供创业者在线递交商业计划书、供投资人在线浏览的平台背后,36氪不仅需要组织专人对商业计划书中的要点和亮点进行重新提炼,并按项目质量进行初步筛选,同时,对于优质的项目资源,还会定向推荐给合适的投资人,并组织双方会面。
经过一年多的免费尝试,今年1月7日,36氪再度上线的“36Kr+”正是在“36Tree”基础上的改进版。而刘成城也向南都记者透露,今年将会在融资对接服务上尝试收费。
另一方面,根据36氪在2012年报道的489个国内创业项目的统计数据,不少项目在被报道过之后,还会收到外部的合作请求和应聘请求。对此,刘成城也向南都记者表示,36氪将在2013年尝试推出招聘服务。
正是因为有了“专注于互联网创业”这个定位在先,在刘成城的逻辑里,36氪早已脱离了一个科技博客的发展思路,而成为围绕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特殊人群的全方位服务提供商。“他们需要了解国外的科技资讯,自己的创业公司需要被报道,我们就给他们提供36氪这个媒体平台;需要融资,我们就提供36Kr+这个融资平台;以后可能还有招聘平台,等等。”刘成城向南都记者这样表述自己的商业逻辑。
【爱范儿:爱“硬件”爱卡位】
爱范儿负责人黄龙中:“新媒体之新不在于技术,在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
曾有人作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称36氪是科技博客圈中的“微软”,而爱范儿则更像“苹果”。与定位清晰、两年来大刀阔斧地开拓自身商业模式的36氪相比,爱范儿的科技博客“味道”的确要来得更纯正一些,但爱范儿北京运营负责人黄龙中却向南都记者表示,爱范儿要探索的是一条和36氪截然不同的商业化道路。
硬件报道见长
“我们主要是兴趣驱动,要是放在现在,估计没什么机会了。”面对这一拨科技博客投资热潮,黄龙中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禁不住感叹。
彼时,国内科技博客界仍以少数爱好者的业余兴趣为主。黄龙中等人从电子消费品领域入手,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撰写博客,为爱范儿建立起一种和传统媒体报道风格迥异的独特“范儿”。
2009年,爱范儿陆续接到诺基亚等硬件厂商召开新品发布会的媒体邀请,这让从未真正涉足过传媒行业的爱范儿团队颇感意外,也开始动心组建专业团队,投入商业化运作。此后,爱范儿开始吸收外部作者为网站供稿,报道内容从以硬件为主逐渐延伸到对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所涉及,报道形式也从最初的评论分析演变为包括现场快速报道、深度讨论、高端访谈等多种形式,同时,诸如爱创会、爱范会等线下活动也开始逐一落地。
2011年,爱范儿被《新周刊》杂志评为“年度小众网站”,并称其为是“中国最注重内容的科技网站”,在黄龙中看来,新媒体之新,不在于内容,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
他特别向南都记者强调,爱范儿是第一个进入微信媒体平台的科技媒体,每天发布1-2条精华的文章。这样的频率不仅不会对读者形成打扰,反而得到不错的反馈。同时,爱范儿在2012年末又推出了独立app。在黄龙中看来,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在无法预知目标读者究竟会选择何种方式的情况下,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在每一种方式上都占好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与爱范儿的目标读者定位相对宽泛不无关系。
广告模式未必不通
与36氪专注于互联网创业不同,爱范儿所报道的内容虽相对较为宽泛,但仍以起家时的“看家本领”硬件类报道见长,在硬件厂商那里已积攒起不错的口碑。因此,在爱范儿的收入来源上,硬件厂商对其线下活动的赞助占了相当比例。此外,爱范儿还专门设有一个名为爱范会的线下活动,聚焦终端消费者和厂商,为后者进行新品推广等提供平台。
在黄龙中看来,除了增值服务外,广告模式对科技博客而言,也未必此路不通。尽管在传统的广告思路之下,流量越大的媒体,广告越值钱,对于流量相对细分的科技博客来说,并不占优势。但正是因为细分,才让某一些特定广告的投放变得更精准,从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广告价值。
赢家
【TechCrunch:牛博传奇】
作为国内多家科技博客学习的榜样,TechCrunch究竟有多牛?
2005年6月,互联网律师出身的迈克尔·阿灵顿创立该科技博客,并成为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目前,该博客网站的日访问量已超过1200万IP,每天收到的网友评论和回复达3700万条以上。
在有“创业天堂”之称的美国硅谷,得到TechCrunch的关注,几乎已成为每一家创业公司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其每年在纽约和洛杉矶举行的线下创业者展示活动TechCrunchDisrupt,门票价高达近2000美元,却仍常常一票难求。
2010年9月,美国老牌互联网门户公司AOL宣布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TechCrunch。一年后,TechCrunch的收入增长了50%,利润翻了3倍,独立访问量增长了25%,PV增长了30%。但与此同时,阿灵顿却因为发起了一只风险投资基金CrunchFund,而被AOL集团质疑违背了新闻的利益冲突原则而遭解雇。
此后一段时间内,TechCrunch的影响力急转直下,直到2012年10月,AOL集团与阿灵顿重归于好,TechCrunch的业务才重新有所起色。(丁家乐)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