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ster通常被认为是社交网站的“鼻祖”
社交网络缘何而死?一些互联网行业的考古学家们对Friendster的残骸进行了研究,让我们对它的死因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Friendster曾是社交网络的宠儿。谷歌早在2003年就希望斥资3000万美元收购它,但由于故障频出,加之Facebook等对手的崛起,导致该网站在2006年走向末路。尽管如此,在东南亚市场的推动下,它还是苟延残喘地多活了几年。后来,大约在2009年,一次改版彻底摧毁了它。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大卫·加西亚(David Garcia)认为,Friendster的结局有点像“定向爆破”,松散的好友关系很快瓦解。加西亚最近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论文,专门分析了Friendster的灭亡。
Friendster最多时曾拥有超过1亿用户,2009年的一次改版彻底摧毁了它
在Friendster 2011年以游戏网站的身份重新上线前,Internet Archive爬取了这个已经灭亡的社交网络,并留下了快照。加西亚和他的同事使用这些“定向爆破”的快照展开了分析。他们认为,对互联网行业而言,这既是一次考古,也是一次尸检。
他们发现,到2009年,Friendster仍然拥有数千万用户,但该社交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已经不再紧密。用户之间的交流大幅减少,好友关系也越发狭窄。导致用户与该社交网络的关系日渐松散,因此当网站改版时,他们便认为不值得再在上面浪费精力。
研究人员称,当成为社交网络中的一员所要耗费的成本和精力超过能获得的收益时,用户的大规模撤离就已难以避免。当一名用户离去,那他(她)的好友也很可能随之离去,这样整个社交网络就会像瀑布一样急转直下。
但是加西亚和他的研究伙伴也同时指出,网络的拓扑结构为这种下跌提供了一定的恢复力。这种恢复力取决于每个用户所拥有的好友数量。
如果社交网络上的大部分用户都只有两个好友,它在这种崩盘面前是毫无抵抗力的。因为当一个用户离去时,这会导致另外的某个用户只剩下一个好友。那么这个用户也很可能离去,同时又会让另一个用户只剩下一个好友。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全网范围的用户大规模撤离。
另一方面,如果社交网络上的大部分用户都有10个好友,那么因失去一个好友而造成网络崩盘的几率就会小得多。
因此,社交网络上拥有一定数量好友的用户所占的比例,是衡量这个网络脆弱与否的重要指标。
“首先撤离的是外核用户,并因此降低了内核用户的利益,导致网络的最终瓦解。”加西亚说。
下图即可总结Friendster的灭亡过程:
Friendster的灭亡过程
研究人员将社交网络的成功归结为所谓的“K-核”(K-core),他们不仅拥有很多好友,而且具备“弹性和社会影响力”。当这些K-核瓦解后,整个Friendster也分崩离析。
如果说这些数据有何值得借鉴之处,那就是:一个能够存活下去的社交网络不仅要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还要拥有紧密的用户关系。所以,加西亚认为,Facebook应该关注用户之间的关系类型,并鼓励他们与其他联系紧密的用户建立关系。
换句话说,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真正的组成因子是联系紧密的用户,而非四处游荡的个体。
本文编译自wire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