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新媒体和童年的消逝 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互联网 2015-05-30 18:33:0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文/内蒙古烤白鼠不得不说,《童年的消逝》是一本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在于,经过媒体跌宕起伏的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它依然适用媒介传播的一般规律,如果波兹曼现在还活着,一定会被自己前瞻独到的眼光感动到死

文/内蒙古烤白鼠

不得不说,《童年的消逝》是一本伟大的作品。

它的伟大在于,经过媒体跌宕起伏的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它依然适用媒介传播的一般规律,如果波兹曼现在还活着,一定会被自己前瞻独到的眼光感动到死。

《童年的消逝》,讲述的是,由于媒介形式的发展,童年这个阶段,逐渐缩短,直至没有童年,比如,从幼儿,直接到少年。再形象一点,就是从封建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从中断片了。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转跳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件很伟大很值得赞颂的事情。

不过,对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没有童年,似乎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很多家长,尤其是80后,都喜欢玩自家小孩,口头禅就是:生个娃玩玩。但是,如果,你的娃,没有童年,只需三四年,直接成长为一个什么都懂,心智成熟的小大人,你还怎么玩?只有被娃玩的份了。

最重要的,没有了有趣的童年,这一生还有什么意思?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为我们讲述了报纸、电台、电视、WEB1.0时代的童年存在。现在,互联网更迭、新媒体履新,连上课的课件,都已经被新的媒介替代,在这个黑板随时都会被淘汰的时代,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孩子们太多的关注。

那么,黑板时代、投影时代、以及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或者说PAD时代、电脑时代,这些因科技发展而使媒介产生变革的现象,和童年的消逝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这主要取决于如何获取知识,哪些途径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我们理清这些儿童与外界的接触纽带,也就能知道,新媒体和童年的消逝,到底有几毛钱关系了。

家长:戴罪的羔羊

儿童了解世界,获取新知识,主要是通过父母。父母就是真理,父母就是上帝,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入学之前,或入托之前,父母操控着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父母拥有什么价值观,孩子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所以,父母与新媒体的关系,也就决定了孩子与新媒体的关系。

现在的家长,大部门都是深度手机控,刷微博、刷微信、看视频、聊QQ、看新闻,甚至家庭聚会,都要先建一个微信群。可想而知,从出生开始,童年就浸淫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常常通过这些媒介来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传递给自己的儿女,这个时候,儿女对父母的崇拜感开始减弱,等到他们可以自己看电脑、玩PAD、玩手机的时候,他们了解的世界,开始与父母同步,父母的知识,已经驾驭不了他们。

一般来讲,童年所指6-12岁,这个时间,他们已经完全会使用手机、电脑、PAD等新的电子产品,并且有他们的一套认识外界的途径和方法。而在此之前,也就是3-6岁时,他们已经开始与这些电子设备接触,并使用娴熟。也就是说,童年这个时期,以及更早的幼年时代,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成人的知识,并按照成人与新媒体的关系,来形成自己与新媒体的关系。

在未进入童年之前,孩子们已经失去了童年,这比波兹曼时代的消逝的童年相比,提早消逝了很多个365天。

不同的是,家长的兴趣和爱好,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所以,每个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外界的了解,世界给他们的印象,大同小异。

在家长的垂范下,孩子们的知识增长,在与童年的消逝做着努力的赛跑。家长的垂范,是为罪;客观的科技存在,造就了家长的无心插柳,是为羔羊。

学校:“罪恶”的惩罚

教书育人,是一个非常神圣和圣洁的话题,不过,在童年的消逝这个问题上,学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在父母将教育权下放到学校时,一方面,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意识操纵开始减弱,一方面,在童年消逝的过程中,学校开始代替父母,成为主力因素。

回归到新媒体的话题。学校教育,与童年消逝始终相伴,在波兹曼看来,报纸、电台、电视等一系列媒介的出现,综合影响着童年的消逝。而学校,则是孩子们接触这些媒介的试验场,虽然看电视、听电台、上网大都是发生在学校之外,但对这些媒介的深度认识、了解以及习惯培养,最早都是源于校园。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媒介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作用凸显。首先,教材中开始出现新媒体的词汇,老师的话语中开始出现相关的语境,而与家长的联系,微信也多了起来。此外,更深刻的影响,老师的课件,也与新媒体捆绑的更紧密。

师者,传道。老师的道,即学生的营养源泉。但现在,老师的讲解,除了更形象生动外,在单纯的知识量方面,远远不及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搜到任何想了解的东西。百度、知乎,QQ、微信、微博等即时聊天媒介,他们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对老师的单向崇拜,开始弱化,在这个层面,学生和老师的知识界限,开始模糊。

知识累积的学习过程,是童年的重要标志。新的媒介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这个过程,学校教育更借助新媒介平台,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催化。催熟了学生,也吹散了童年。这个过程中,新媒体与童年紧密绑在一起。

社会:大染缸的罪与罚

在影响童年消逝的社会力量有三股:媒体、人、玩伴。

媒体是影响童年的重要因素,媒体这个词在这里是狭义上的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儿童用来休闲、娱乐的媒体类型。与80后90后相同,00后、10后,也都是伴随着电视长大,但不同的是,除了电视,网络成为他们的重要娱乐领地,早前的PC端,现在的pad、手机端,看看现在小孩玩手机玩pad的纯熟程度,就知道媒体对他们的黏着力有多大。

性格决定命运。媒体形式的变革,决定了一代人的生活、娱乐,甚至工作的方式。而新一代的童年,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消磨殆尽。孩子的懂事、聪明、听话,恰恰在于他们过早地融入到成人的世界中,过早地谙熟成人的游戏规则。而这些,大部分源于新的媒体平台的耳目渲染。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现在孩子看电视,动画片,选择在手机、pad、电脑等上看,但之于在电视上看,却不仅仅是换了个平台。最大的影响,在于他们从小接触了新媒体,他们以此为媒介,开始了一场通往世界的盛大旅行。而且,他们才是这场旅行的舵手,比如,不是你给他下什么APP,他就看什么,而在于,他们已经独立知道了百度等平台,也深知如何有效运用好这些平台。是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他的童年的消逝,在于他视界天窗的打开边距,而不单在于你撕开的口子。

人。指的是社会上的陌生人。除了马路上的人,剧场里公园里的人,他们更多看到的人,都是新闻里的那些人――即使他们不看新闻、不喜欢看新闻,这也没有关系,新闻已经无所不在,即使他们想逃,都逃避不了,这从他们每天讨论的八卦中,就可见一斑。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最重要的,这些新闻上的人的形象,主要是从媒体上获得,随着媒体形式的更迭,新媒体就成为影响孩子们的重要渠道。新媒体输出什么,孩子们就接受什么,新媒体影响孩子的行为,媒体上出镜的人,塑造孩子们的思想。

玩伴,是区别于社会人的、其他成人的一个独特群体。这个群体是一个共生圈,他们的话题本身并不宽泛,但,在每个童年里都以各种方式和外界接触,他们必然地会将各自获得的新鲜事与伙伴分享,这种分享,让他们逐渐团起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圈子。闺蜜、哥们的抱团,就是这样产生。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有孩子的家长也许会发现,你的孩子,三五岁的时候,和同伴在一起事,除了游戏、童言,不时会很严肃的讨论起一些成年人的话题,会关心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当然,他们还会分享各自从家长手里暂时挪用来的玩具――pad、手机,而电脑,在被允许使用的时间内,更被长久霸占。

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过早地成熟,变得聪慧、懂事,但我们也要怀着缅怀的心情,缅怀孩子们失去的童年。新媒体的出现,更将童年催的灰飞烟灭。童年消逝了,他们过早介入成年人的生活,并以这种方式指导他们的游戏规则。代替童年的,是新的媒体形式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在“忙”的那些时间里,他们就会与新媒体为伴。

童年消逝,那就消逝了吧,人生不会断片儿。但即与一年四季,如果少了冬天,总又是不完整的一年。

标签: 新媒体 媒体 年的 消逝 到底 毛钱 关系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