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云计算 >> 云资讯

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

云资讯 2016-05-13 17:20:12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熊晓鸽最近两年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IDG资本是90后,才20岁开头而已,我们年轻着呢! IDG资本成立于1993年,那个时候,中国几乎没有投资机构,也少有人知道风投。熊晓鸽和他的小伙伴们需要去做很多解释,甚至经常会被当成骗子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起底IDG江湖故事:乱拳之下老师傅如何自强不息

熊晓鸽最近两年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IDG资本是90后,才20岁开头而已,我们年轻着呢!

IDG资本成立于1993年,那个时候,中国几乎没有投资机构,也少有人知道风投。熊晓鸽和他的小伙伴们需要去做很多解释,甚至经常会被当成骗子。但孤独也成为天然的筛子,帮他们筛选出能真正理解的人,从而造就了熊晓鸽们和IDG资本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时间走到今天,小伙伴都变成了名震一方的风投大佬。曾是稀罕事物的创业和风投,也发展成了全民创业和万家风投。作为拓荒者的熊晓鸽和他的伙伴们,却不得不面临“老”和“世代更替”的问题。

作为IDG资本的镇山石、熊晓鸽最亲密的战友,周全已经在对王功权说,我们已经OUT,已经不属于创业的群体了。年轻人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像面对叔叔和长辈,根本不想说心里话,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

而今年4月5日,IDG资本资深合伙人章苏阳宣布正式退休,更是一种信号。

章苏阳1993年加入IDG资本,是熊晓鸽的第一个员工,主导投资过IDG资本第一个项目。在和伙伴们并肩作战了23年后,章苏阳选择了有风度地给年轻人让路,现在他又成为了IDG资本第一位退休的合伙人。但退休并不是离开,熊晓鸽说,章苏阳要去做自己更感兴趣的早期投资。

接替章苏阳的人的是李骁军。在2016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上,李骁军排名第32位。1973年出生的他是前50名中最年轻的中国投资人,也是IDG资本最年轻的资深合伙人。

除了李骁军之外,IDG资本的新生代投资人也纷纷走到了台前。电商小组组长、IDG资本副总裁楼军,专注泛娱乐的副总裁童晨,投资新兴技术和企业服务的合伙人牛奎光、投资电商和品牌的合伙人闫怡佟⑼蹲B2B和企业服务的副总裁张海涛等等,都是IDG资本希望对外展示的新力量。

在宣讲投资方向的IDG VIEW大会结束后,熊晓鸽笑着对在场的记者说自己是来给年轻人站台的,“让他们来做事,我来’对付’你们媒体”。

很显然,对于IDG资本而言,现在可能又是一个新的关键时刻了。

最近几年,IDG资本遭遇了不少质疑,骨干投资人的流失,市值百亿美元公司的缺乏,投资策略一度混乱,反应决策迟钝等等,甚至有不少人怀疑IDG资本“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虽然IDG资本用“过去10年投资公司中,超过40家公司成功退出,未上市或并购的公司中,有超过25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成绩,进行了回击。但是面对后来者红杉资本中国和经纬中国的猛烈攻势,市场对于IDG资本的期望更高。

熊晓鸽说,他并不讳新的挑战,也清醒地知道IDG资本过去作为先行者的优势已经消失了,现在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新的打法、变化的体制、新生代的投资人以及老一代投资人宝贵的失败经历,他觉得IDG资本依旧是走在活力的道路上。

而验证的机会也到了眼前。老练的投资人都知道,伴随着变革的资本寒冬期,往往是规模挖掘“黄金公司”的最佳时机。对于90后的IDG资本和新生代而言,这能否成为属于他们的IDG资本新“英雄时刻”,可能四五年内就有答案了。

野蛮生长

1993年,中国只有官办的投资机构。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国家科委和财政部持股占到63%。而前一年上海股票市场才全面放开股价,证券市场刚刚起步。

资金在哪?创业者在哪?怎么退出?对于风投机构都是未知数,也没有什么法律的保障和依据。

IDG资本就成立于这么一个创投的蛮荒时代。同期和熊晓鸽一起来考察的国外VC,都觉得至少十年之后,恐怕才适合在中国做风投。

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IDG资本选择了和政府成立合资基金。那个时候,它甚至都不叫IDG资本,而是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1993年6月,由上海科委发起的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与IDG集团各出资1000万美元成立。

在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IDG集团又分别和北京科委下属的一家科技开发公司以及广东科委下属的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和广州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按照协议,三个公司加起来,熊晓鸽将掌管的是总共6000万美元的基金。

不过熊晓鸽坦言,其实没有那么多,他真正掌管的只有几百万美元,而且双方在房地产还是互联网的投资方向存在巨大分歧。

并且在当时,作为外资风投机构,IDG资本的投资是需要创业者重新注册公司的,以合资风投再和这个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并且由于外资在合资企业比例达到25%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也就意味着合资风投必须占股50%,才能达到优惠待遇,这点很难被创业者接受。

种种原因,合资基金的投资成绩并不太好,清算下来,平均年收益可能仅有10%。所以3年基金到期后,这种模式没有继续。

在1996年,IDG资本进行了第一次改名,从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更名为IDG VC。IDG集团是新基金的唯一出资人,第一期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为7500万,1999年的第二期为1亿美元,才有了现在IDG资本的真正雏形。

第一期基金的时候,IDG资本团队还仅有熊晓鸽、周全、章苏阳、林栋梁、王树。等到第二期基金,杨飞、王功权、李建光和过以宏的加入,让后面大家都熟悉的IDG资本“九大金刚”投资团队正式集结完毕。周全和章苏阳是技术出身,其他的六人都是金融背景。

同样在1999年,IDG资本也再次变革,转成合伙制组织结构。在投资易趣的时候,也将原来的合资公司形式,开始根据国外投资的形式去改革。

本土化团队成型,作为基金GP,拥有了灵活决策权。同时在IDG集团对互联网和媒体的偏向影响下,IDGVC开始大量投资互联网和媒体企业。凭借不足2亿美元的资金规模,投出了腾讯、百度、携程、搜房、搜狐等一系列鼎鼎有名的公司。

而同一时间的外资投资机构China Vest却因为没有组建起本土管理团队,又对互联网持观望态度,走向了衰弱,最后退出了投资领域。

据wind的数据显示,IDG资本现有的100多个退出项目,近半数都是来自于2005年前的投资,百度和搜房都给IDG资本带来了超过百倍的回报。而标志性的易趣,最后被ebay收购的时候,IDG资本也获得了近20倍的回报。

投人、投人还是投人

和红杉标志性的赛道"养蛊"式投资相比,早期IDG资本重要战略就是押宝选手。

投资过土豆、携程的章苏阳就是坚定的选手派,“投人、投人还是投人”的投资方针,他强调了十几年。而熊晓鸽也不只一次表示,投资项目要看三件事,市场、产品和管理团队,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

押选手的风格,和IDG资本最开始投资主要集中在早期投资有很大关系,但是机构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对于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虽然IDG资本后期有很多鼎鼎大名的投资项目,但是鲜为人知的是,IDG资本的第一次投资其实是以惨败告终的。

1993年,章苏阳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操盘投资了一家在上海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电脑电池的公司“红晨电池”,这是IDG资本的开张项目,但是最后几百万的投资血本无归。

初战失败对于IDG资本几位创始成员的个人投资风格的形成影响巨大。熊晓鸽说,从那时开始,他就认为创业应该是市场为导向的行为,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而要准确地把握住市场,就必须要有优秀人才。

在接下来的12年中,IDG资本成功押宝了李彦宏、马化腾、梁建章、张朝阳等一批改变中国互联网的创始人。现在中国互联网巨型公司BAT中,IDG资本通过投资占了两席。虽然IDG资本在2005年之前,在互联网泡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的影响下,过早地仅仅用5000万美元就卖出腾讯,成为IDG资本永远的痛,但是数十倍的回报依旧是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让IDG资本最为骄傲的选手,却并不是以上这些人。而是当年和梁建章一起创业的“携程四君子”之一的季琦。

1999年,季琦和梁建章、沈南鹏、范敏一起创办了携程网,在刚刚起步的时候,IDG资本就投资了它的种子轮。后来2002年,季琦和沈南鹏又一起创办了如家快捷酒店,IDG资本又投了180万美元的天使。2005年,季琦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次是汉庭连锁酒店。IDG资本内部将对季琦的三次投资称为“三大战役”。

熊晓鸽觉得,季琦作为一个创业者最牛的地方在于,在连续两次将创业企业带上纳斯达克后,第三次创业居然还能保持谦逊和对创业成功的强烈渴望。

也正是因为对季琦的认可,汉庭在2008年遭遇融资危机时,熊晓鸽排除了内部的争议,在首轮投资之外,再次追加投资,力挺季琦。后来汉庭成为了季琦带领上市的第三个企业,但是在谈到2008年那次危机,季琦常常用雪中送炭来形容IDG资本的力挺。

到现在为止,从IDG资本投资过的案例不难发现,IDG资本依旧喜好那些连续创业者、有过海外名校背景或者曾经在成功企业担任过高管的创业者。而所有类型当中,IDG资本尤其偏好那些有成功经历的连续创业者。用章苏阳的话来说,有过成功经历,再次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

遗憾阿里巴巴

虽然说2005年前是IDG资本投资的黄金时代,但是错失阿里巴巴,依旧让熊晓鸽无奈地说出“投资是遗憾的艺术”的感叹,甚至将这件事归为自己投资生涯中最大失败。

对于没有投资阿里巴巴,熊晓鸽说自己2006年在《赢在中国》做评审才认识马云,对于阿里巴巴不是不想投,而是相遇恨晚。很早的时候没有遇到,遇上了价格已经比较高了。

不过说句实话,IDG资本投资阿里巴巴的意愿并没有很高。

当时IDG资本在电商领域已经投了8848、慧聪网和Made in China,按照IDG资本偏向投前二的战略,如果要投阿里巴巴,恐怕需要开特例。但在那个时期,8848、慧聪网都比阿里巴巴的成绩要好,再加上创始人马云只是一个没有海外求学背景、没有创业成功经验、没有大公司高管背景的潘坑⒂锢鲜ΓIDG资本特别看好,其实有点天方夜谭。而之后,IDG资本又同样错过了类似背景的潘苛跚慷

按照路透财经在2006年的报道,熊晓鸽曾在风投会议上表示,自己不会投资阿里巴巴,因为其C2C网站淘宝在未来几年内都会通过免费模式吸引用户。如果公司生存是靠投资人的钱来支撑,而不是消费者买单,就会出现泡沫。

为什么IDG资本会错失京东、饿了么、滴滴等一系列新独角兽,从这个讲话中,似乎也能窥见一点。

当时熊晓鸽觉得,如果在阿里巴巴估值25亿美元的时候入局,要拿回两倍回报,就代表阿里巴巴要拿下50亿美元的销售额,他觉得实现这一点太具有挑战性了。

而当阿里巴巴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时,阿里巴巴市值已经超过2300亿美金。光2015年双十一,阿里全平台交易额就达到了912.17亿元。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阿里巴巴的遗憾,IDG资本对电子商务的投资极其执着。新浪科技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了IDG资本在2010年以来的投资案例,发现电子商务一直以来都是IDG资本每年投资最多的领域之一,七年投了67个电商公司,总量排名第一。

在2015年,IDG资本还在杭州设了第六个办公室,挖来了原阿里投资的楼军掌舵,担任IDG资本电商小组的组长,重点投资电商和阿里系创业者。

目前为止,IDG资本已经投资了前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馆创始人余玲兵创业的宋小菜,曾担任淘宝网商户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喻策的快快开店,原阿里移动事业部经理陈琪创办的蘑菇街,天猫聚划算创始人之一王扬创办的街蜜,原阿里巴巴旺铺负责人张良伦创业的贝贝网等一批阿里系电商创业者。

熊晓鸽说,阿里系的创业者有马云的风格和影子。当年谁都没有料到阿里能长得这么大,腾讯和百度都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很可能新的“BAT”已经在成长中了。

强敌们都来了

前面多次提到2005年,是因为它对IDG资本而言是毋庸置疑的重要转折点。有不少人觉得2005年之后,光芒万射的IDG资本开始慢慢黯淡了。但是相比黯淡的说法,“群星闪烁”替代“一星独耀”似乎是更加准确的描述。

如此关键的转折到底是什么事情引发的?

要探究这个,时间需要倒回到一年前,也就是2004年。这一年6月,美国专注于创业方面的硅谷银行,组织了一个25人考察团,在北京和上海开展了为期6天的考察之旅。Accel Partners、凯雷投资集团、DCM、经纬创投、红点投资、红杉资本都在其中,之后两三年内,这些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基本都进入了中国。

红杉资本来得最早,而且2005年一进入中国就是大手笔。以GP身份和本土合伙人共同建设了专门的中国基金—红杉资本中国,IDG资本曾经投资过的创业者沈南鹏、原德丰杰全球创业基金董事张帆担任创始合伙人,并且采取“品牌共享,独立运行”的策略给与本土化团队高度自治权。

红杉资本中国第一期规模为2亿美元的基金,不到两个月就被超额认购。2007年5月,就开始了第二期创业基金的筹备,并创立了第一个成长基金,2008年又成立了10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在三年的时间里,红杉资本中国投资范围急速发展,兼具中早期的风险投资和晚期的PE项目,同时拥有美元和人民币基金。

凯雷投资集团在调研了近50次后也来了。2007年4月24日,凯鹏华盈中国基金成立,基金规模3.6亿美元。经纬创投也基于中国的成熟团队,于2008年成立了经纬创投中国,引入了三位70后管理合伙人,张颖、邵亦波和徐传。

至此,美国公认的最出色的三家风投机构都已经进入中国。这三家机构都成立于1970年代,至少有40年的投资经验,并且在国际上投资过苹果、谷歌、亚马逊、甲骨文、YouTube等公司。和他们相比,IDG资本的后盾IDG集团,主业却是媒体,显然没办法给与IDG资本同等的支持。

而且那个时候IDGVC,整个基金的总规模仅有2亿美金,也怪不得周全自嘲说,IDG其实就是个中小VC。

除了这些直接进入的基金外,不少国际VC选择了以LP身份投资中国基金的方式进入。DCM注资了联想投资二期基金,梅菲尔德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金沙江,sierra Ventures投资了戈壁创投,Greylock Partners与NEA资本投资了北极光创投。

在这种兵临城下的危险境地里,IDG选择了合资基金的方式来对抗。2005年11月,IDG与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了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I ,预定规模2.5亿美元,实际总额达3.1亿美元。

也是从2005年开始,IDG资本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改变。投资行业从TMT领域向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扩展。投资阶段也从早期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成长期为主,早期、成长期、Pre-IPO投资并存的状态。也顺理成章地在2009年,正式从IDGVC改名为IDG资本。

对于整个中国创投圈而言,2005年也是关键节点。在那之前,其实中国的投资机构还是过着相对和谐和轻松的生活,一起参加地方投资、一起看项目,合作大于竞争。但是2005之后,中国创投开始进入激烈竞争期。

而IDG资本作为当时中国最强的投资机构,面临的竞争更加残酷。想拓展的中后期投资上,IDG资本对上了经验更多、更加专业的红杉。而早期投资阶段,又面临更年轻、更狼性,主打“快”和“人海战术”的经纬创投的猛烈进攻。一家独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磐石和流水

对于IDG资本和中国创投圈而言,转折不仅仅是局势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的变化。

稳定的投资团队一直都是IDG资本自豪的地方,按熊晓鸽的说法,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2005年之后,IDG资本面临了投资团队的第一次分裂。九大金刚中的王功权和王树出走,成立了鼎辉创投。

王功权曾告诉新浪科技,离开IDG资本是因为那时IDG资本的基金规模不是足够大,而合伙人相对比较多,在当时已经面临挑战了。然后做的项目特别早期,投的金额比较少,数量比较多,带来了一些问题。

但熊晓鸽的说法是,其实那是一场在募集新基金之前,由于地产和互联网投资方向的理念分歧,最后导致的和平分手。

不过,动荡在IDG资本与Accel Partners成立合资基金之后,及时止住了。剩下的7个资深合伙人在接下来10多年里,如同磐石一般坚守IDG资本,直到这次章苏阳的退休。

稳定有好处也有弊端,一般常识而言,稳定都会伴随着保守,有着流动性缺乏的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双王”的出走,对于新生代的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批新生代投资人开始崭露头角。

但是到了2009年,创业形势又有了巨大变化,本土创投机构盼了十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正式开市,也开始了创业板暴富的“神话”,资本开始大量进入创投行业,2014年达到了一个巅峰。

在资本的带动下,风投行业开始了第二次大变动,诸多老基金的投资人出走创办新基金。IDG资本也没有止住这个势头,成长起来的一批投资人开始像流水一样,出走创业,这次失血的规模要远远超过2005年。

2013年底,IDG资本合伙人张震、高翔和副总裁岳斌,一起从IDG资本单飞,离职创办了高榕资本。这三位投资人在IDG资本主导和参与了小米科技、91助手、蘑菇街等项目的投资。

2014年,IDG资本合伙人毛丞宇,离职并创立了云启创投。同时,IDG资本合伙人余征坤出走创办了济峰资本。2015年,以90后投资闻名的合伙人李丰也离职创办了峰瑞资本。

短短3年时间里,IDG资本流失了5位合伙人级别的投资人和数位副总裁。

在旧将出走之后,IDG资本和他们的新基金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就高榕、峰瑞和云启而言,合投项目平均都在7个左右。

熊晓鸽说,出走不是因为吵架不可调和,而是一个市场行为,可能会有一些理念不同。IDG资本还是有容人之量的,像张震、高翔和岳斌的高榕资本,他和周全一批人都给他们投钱了。

虽然由于合伙人的连续出走,IDG资本被半调侃半认真地称为“投资圈的黄埔军校”。但熊晓鸽觉得,几个人的离开不会对IDG资本造成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品牌。就像中国乒乓球队,即使有很多人出走,但依旧是第一,靠的是成熟的培养机制。IDG资本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

挑战中走过

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以革命性的操作系统、触控体验和互联网功能,拉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幕。

IDG资本是最早一批看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风投机构,熊晓鸽和周全等人曾多次公开提到移动互联网的大势和机会。但遗憾的是移动互联网时期,IDG资本并没有重演PC互联网时期的神奇成绩,而是显得有些迷茫。

这和2005年之后,IDG资本有了成长基金之后,重心开始偏向于成长型投资和PE投资有一定关系。由于此前IDG资本基本是以早期投资为主,对于中后期的投资没有经验,所以资深的投资人团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向中后端的扩张上面。

相对而言,在早期VC上的投入肯定没有之前那么多了。平衡几只基金的关系,是当时IDG资本所面临的挑战。2011年成立的人民币基金,由于有社保基金的大量投资,也让熊晓鸽们不得不谨慎对待。

而此时红杉资本中国和经纬中国,正分别在成长型投资和早期投资上疯狂扩张。“抢项目”已经成为了常态。

相对红杉资本中国对于沈南鹏的高度依赖,以及经纬中国的“群狼战术”,将部分决策权下放给投资经理。IDG资本的集体投资决策机制,显得有些慢了。

已经离开的张震曾经介绍过IDG资本当时的投资步骤,“投资经理先找到一个不错的项目,开始立项,由项目小组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如果通过,投资经理需要继续接触和观察创业团队,再签订协议。之后IDG资本开始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最终由投资委员会决定是否投资”。

IDG资本的投资委员会采取的是一人一票制,民主常常带来低效。节奏慢在这么一个越来越快甚至后期都有些疯魔的大环境里,显得有些尴尬。

不过熊晓鸽并不觉得这是个坏事情,虽然他也承认,因为决策慢了,IDG资本有错失过项目。但是集体决策能保证IDG资本的长久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起落而起落。“我们也不想凑热闹,还是想保持独立地思考,保持理性,投资本身就是需要孤独的事情,100个里面最多只有20个成功的二八定律永远有效”。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而来的另一个挑战是,“押宝选手”和“广撒毛毛雨”的投资战略似乎没有那么有用了。

对于这种变化,李丰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公司数量变得空前多了,但是规模都非常小,并且规模和资源方面基本上都在一个量级上”。在这些小公司中找到有潜力的好公司,去押选手和投前二难度都非常大了

与此同时,由于投资机构的爆发式增加,整个风投圈变成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被哄抬,鱼龙混杂,判别好项目的难度提高,投资失败的损失和风险都提高。甚至到后期,天使轮都开始到了千万和亿的量级。

熊晓鸽说,他们一度为这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现状感到有点沮丧。

引入变革

辉煌与遗憾并行,走了20多年。在新的关键路口,IDG资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

新老交替,带来的是投资战略的变化。和熊晓鸽、章苏阳为代表的老一代投资人,把看人放在第一位不同的是,新生代的IDG资本投资人,例如刚刚升任资深合伙人的李骁军、青壮派的楼军和牛奎光等人,都更愿意用“研究驱动型”来描述现在IDG资本的投资风格。

而这种变化也受到了创始投资人团队的支持和看好,熊晓鸽用打法创新来形容这种变化,甚至认为这种打法将是IDG资本未来安身立命的法宝。

李骁军说,研究是IDG资本的核心竞争力,在TMT内部,去年IDG资本就做了100多个研究,研究题目跨得非常广,从听起来特别尖端、特别变态的议题,到供应链金融,到比较人文的都做了研究。

在其他投资人做了女人为什么买东西的研究之后,电商组负责人楼军去年还补充做了男人为什么也要买东西的研究。90后基金的设立,也是基于90后的研究报告。

从IDG资本最近几年投资案例的规律来看,IDG资本的投资打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通过缜密研究,大量押宝看好的领域,长期持有看好公司的方针。不过虽然也是大量投资看好领域,但IDG资本也不是像红杉一样在赛道上“养蛊”式的投法,而是在一个大领域中,押注不同垂直赛道,争取好公司一直投到上市的做法。

熊晓鸽很坦诚地对新浪科技说,其实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会越来越危险,因为复制的难度实在太低,技术导向的创新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IDG资本的先发优势会消失,大家都会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研究驱动的打法也是为了配合这种变化,创造新的先发优势。

企业服务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早在2013年,IDG资本就开始大规模投资企业服务,是最早押宝该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在行业小组改革之后,又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关注企业服务市场的投资。现在人工智能、SaaS、供应链金融、大数据、云服务、信息安全6个垂直方向,IDG资本已经投资了50多家公司。其中纷享逍客、Testin云测网络分别连续投资四轮和三轮。

能够长投和连投,也是熊晓鸽眼中研究驱动带来的好处。“押宝选手和毛毛雨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发展,而研究驱动就不一样了,是看懂和理性的选择。虽然投到百亿公司需要运气成分,但是独角兽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而体制上,对于被质疑的投资决策慢的问题,IDG资本也进行了变革。不同于以往每个项目都要投委会表决通过的步骤,熊晓鸽说现在的IDG资本针对不同的投资阶段,进行了分开处理。

“早期项目小组比较精简,一些项目只要小组内表决通过就可以投资了,为的是快速决策。而中后期、大项目会比较谨慎,风控和尽职调查都会更严格,也依旧需要投委会投票通过”。

对于重视理性的IDG资本而言,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就是资本寒冬的到来,让风投基金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估值、投资的节奏也慢慢地趋于理性。换句话说,春天来了。

不过一些挑战还依旧存在,熊晓鸽说现在来讲在中国最难办的事情,公司怎么赚钱的事情,变得越来越不清楚了。对投资机构而言,挑战在于要判断以后怎么退出的问题。

更加麻烦的一点是,BAT已经大规模进入投资领域,相对于传统投资机构而言,BAT资金更充足,能给创业公司的流量和入口,并且依靠自己的平台形成的创业者矩阵更加全面和紧密。对于中国风投圈而言,接下来也是一个跨界竞争的时代,风投和BAT对于好项目的竞争,恐怕要比风投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

编辑:admin

标签: 乱拳 之下 老师傅 如何 自强不息 起底 IDG 江湖 故事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