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富士康近期已经用机器人替代了6万名工人。富士康在最近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富士康)正在使用机器人工程技术和其他的创新制造技术,并以此来取代之前由工人完成的生产线上的那些重复操作工作,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员工专注于制造过程中附加值更高的工作,如研发、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富士康近期已经用机器人替代了6万名工人。富士康在最近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富士康)正在使用机器人工程技术和其他的创新制造技术,并以此来取代之前由工人完成的生产线上的那些重复操作工作,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员工专注于制造过程中附加值更高的工作,如研发、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早在2011年,郭台铭就曾对媒体表示,鸿海将引进一百万台机器人来取代工人,而鸿海当时在中国大陆总共雇佣了约一百万名工人。富士康还预计,如果其他公司也可以效仿这个模式,那么到2020年机器人可以轻松取代500万个工人的工作岗位。
小心,机器人正在抢走你的工作!
在某些领域,机器人取代人类似乎已经不可避免,这对很多人而言是一次挑战。在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查理的父亲原本在牙膏厂工作,负责为注满牙膏的牙膏袋拧上盖子。然而,不久之后,牙膏厂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购入了一台机器人为牙膏拧上盖子。查理的父亲失业了,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这部老电影里的故事或许正在变成现实。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已经开始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吧。
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
据报道,富士康已经利用机器人技术,将昆山工厂的员工人数从11万减少到5万。富士康希望让机器人取代人类来完成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的工作。富士康的流水线车间一直因其枯燥、重复的工作环境而饱受关注鸿海劳工生存状态的批评者的诟病。富士康也一度因此被贴上了“血汗工厂”的标签。
从这个角度来看,机器人替代工人的计划将提升劳工的生活质量,并且还能缓解鸿海所面临的周期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减少劳资纠纷,使得富士康的工人可以从无休止的加班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脱出身来。这对于改善富士康的劳工生存状态与富士康公司的公众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对于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使用机器人甚至可能比人类员工更加“划算”。以Rethink Robotics公司推出的工业制造机器人“Sawyer”为例,按照“Sawyer”30000工作小时的设计寿命和29000美元(约18万元人民币)的售价计算,“雇佣”一台昼夜不停工作的Sawyer机器人每月仅需不到4500元的工资。
亚马逊的仓库搬运工
日前,一段介绍亚马逊仓储管理技术的短片在网络上引发了轰动。短片中,人类搬运工与拣货员的工作被一款“呆萌”的橘色机器人所取代。这些名为“Kiva”的机器人,是亚马逊在2012年以7.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自动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机器人项目获得的。
亚马逊在全美仓储中心共有15000个Kiva机器人在运作。相比之前,采用Kiva的系统能够提高近50%的库存处理能力。Kiva机器人与Robo-Stow机械臂等组成的系统可在30分钟内卸载和接收一拖车的货物,分拣的效率提升了几倍。
和富士康一样,亚马逊也曾被批评工作环境太差。然而,“Kiva”机器人的应用成功地堵住了批评者的嘴。机器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远没有人类那么挑剔,亚马逊只需要在有人类员工工作的地方设置公共设施就好了。机器人工作的区域甚至可以不用开灯,室温也不需要控制。这些任劳任怨的“员工”的存在就是亚马逊在圣诞期间,依然能够运送大量货物的秘诀。
放心,机器人还是人类的好助手!
很多时候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并不只是替代与被替代这样简单。今天,机器人更多的还是在扮演着人类的好助手的角色。想想《钢铁侠》中的机器人管家贾斯汀,你们是不是也想要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帮手呢?接下来,我们不妨就来谈一谈那些已经开始与机器人同事“共事”的职业吧!
军人
战场上的军人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危险的职业之一。在电影《拆弹部队》中,战争的残酷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观影者的心灵,“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如何使用机器人来替代职业军人执行危险的任务一直都是各国军方研究的重要项目。
片中,拆弹部队所用的机器人正是由美国军火巨头――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设计、制造的。这款机器人可以帮助队员们完成侦察、排爆的工作,必要时候还可以牺牲自己,引爆炸弹,为部队的前进扫平障碍。少量机型还配置了机枪,可以执行警戒任务,甚至可以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清除作战。
然而,机器人在战争中的普及并不总是好事,不少媒体都对机器人参与作战表示担忧。据一位参观过美军无人机基地的记者描述,“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除去声音效果的电脑游戏”。联合国也曾发出警告,要求各国慎重发展“致命性的自治机器人”。
医生
除了战场,另一个机器人“大显身手”的地方是手术台。
今年5月22日上午,世界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创始主席、著名专家朱联安(Pier C.Giulianotti)教授针对全球机器人微创手术前沿理念、技术及术式,在北京和睦家医院为一名45岁的女性胰腺癌患者,进行了一台复杂的胰头肿瘤切除手术示范。
在手术进行的同时,国内的多家媒体也对这一手术过程进行了全程学术直播。手术中使用的机器人,正是去年5月,凭借一手“缝葡萄皮”神技而在网络上爆红的达芬奇机器人。
达芬奇并非什么新奇的手术操作系统。早在2006年,达芬奇就已进入中国。目前,全国共有46家三甲综合性医院拥有52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过去的10年间,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的手术已达数万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机器人的应用无疑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如何应对这种改变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看来,重体力劳动与机械的劳动被机器人取代已经是一种必然,但智力劳动者也未必能够在这场变革中独善其身。技术的冲击来自方方面面,记者可以被写稿机器人取代,翻译需要与手机软件竞争。
在《与机器赛跑》一书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与安德鲁论证了里夫金关于“工作的终结”的论断,认为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同样商品所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了,并且最终使得工人的数量趋近于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结论。一个不需要人类工作的社会,与其说是美好的,倒不如说是颓废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场赛跑中赢过机器人。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