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立一年的谷歌创业加速器,要如何布局下一个硅谷?) BackChannel虎嗅注:2016年1月,谷歌正式启动“创业加速器” 项目――Launchpad Accelerator。凡能成功申请这一项目的创企,都能得到谷歌在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强力加持
(原标题:创立一年的谷歌创业加速器,要如何布局下一个硅谷?)
BackChannel
虎嗅注:2016年1月,谷歌正式启动“创业加速器” 项目――Launchpad Accelerator。凡能成功申请这一项目的创企,都能得到谷歌在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强力加持。那么,谷歌启动这一项目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目前,外媒BackChannel专门撰文进行了分析。
以下内容来自BackChannel,原标题为Google’s Plan to Engineer the Next Silicon Valleys,作者Sandra Upson,虎嗅编译(有所删减、提炼和重组)。
越南人Vu Van,语言学习类应用Elsa Speak背后的CEO,之前是公司唯一一个需要在旧金山和越南之间两头跑的成员。地域的来回切换证明了世上确实没有完美之地――在湾区,你去趟干洗店就能撞见XX公司的风投、XX旗下的顾问,或者XX领域的专家,总之这里的人脉充盈喷血,你穿梭其中总能蹭上一层金粉、得到某种点化;而在越南,那里有Vu Van最熟悉、同时对语言学习需求格外旺盛的、新兴市场的用户――沉浸式地研究这片尚无人收割的处女地,是Vu Van每次回越南必做的功课。
她像针一样来回穿梭着,连缀着两地各自的优势,并不觉得为此奔波受苦有什么不值,直到她听说了谷歌的创业孵化项目Launchpad Accelerator(以下简称LA)。
醉翁之意不在酒
谷歌开出的条件好得令她生疑:只要她肯加入,除了能得到办公场所、创业贷款和创业辅导外,六个月内Elsa无论遇到什么磕磕绊绊,谷歌都会随时调遣三位业内专家――甚至是顶级专家――来帮忙,一位给Vu Van,另外两位则分配给其同事。对于这一资源Vu Van不需缴纳任何费用,也无需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交换条件,完全无偿。最终,她决定一试。
Elsa是新兴市场的新星,而谷歌现在,正在大肆搜罗这样的新星。LA的供应无疑是慷慨的,而其用心也深得很。在提供援助的同时,谷歌将有机会深查这些公司的账本儿,细观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类创企在新兴市场上的表现,将各类信息收归己用;同时,它会借机将自己的各类基础服务推介给一批又一批的LA参与者,让他们向苍耳一样,将这些服务远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偏远国家,赶在微软、亚马逊之前就占地撒种。最后,这类创企总有办法将新兴市场的亿万人口带入网络,而为他们有偿输血的谷歌,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手持镰刀在那里等着收割这些未来网民。
LA要做新兴市场的启动者
“很多新兴市场急缺成功先例。在此之前,它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系统”,LA全球经理Roy Glasberg如是说。对,“生态系统”。这个常被Glasberg及其同事挂在嘴边儿的词,一语中的地挑明了两个世界创投环境的不同。湾区资源丰富、自给自足,风投、创业者、高端人才在泡沫中转着圈儿地彼此供养,相形之下,印尼、墨西哥甚至巴西等国几乎是一片荒漠。又或者干脆说,湾区是个宜居星球,而上述地区却状若火星。
在潜心研究过这类“火星带”后,谷歌得出结论:除非有公司――不管它干哪行的――能来一次大规模的 IPO,或者以高价成功卖身,然后来反哺某一国家或地区,否则后者将无法凑足本钱来支持其他人的创业,也拿不出足够的底气来吸引投资。但问题是,上述不少地区连培育成功案例的大环境都没有。其弊病主要有:
风投难找,质量不高 新兴市场即便有风投,也多半喜欢推动被投对象快速变现,在这一点上,他们往往比硅谷的风投还心急。而这样的急功近利又会反过来影响被投对象的产品研发。此外,有些投资者胃口不小,要求的占股比例比硅谷同行们还高。
人才奇缺,老手罕见 首先,很多专才都是稀罕物,甚至有时候,创业者想找人讨教都求助无门。其次,真正的企业家寥寥无几,使得新兴市场愈加没有吸引力。
“得先培育出几个成功的创企,然后让它们来回报相应的地区。这样,就能把该地区其他的创业者们带起来。可惜,像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或鲜有这样的成功案例。再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踏入一个从未有过成功先例的国家呢?”
―― Glasberg
稀缺。贫瘠。名副其实。但谷歌的特种部队 LA就是冲这个来的。
他们要做的,是无数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和资助机构之前都未曾做到的事:在全球范围内铸造并点燃创业的火窑,让这些火窑自我永续地燃烧下去。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谷歌首先会选拔出一批最具竞争力、胜算最大的创企,把他们视为属于谷歌的边锋力量,然后向他们提供长达半年的、全方位且无条件的支持。
所以不是所有创企都能拿到 LA的入场券。最起码,入围者必须做到“独一无二”,可不能打着“泰国版特斯拉”、“菲律宾版 Postmates”的旗号就往上上。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是头脑最锋利的人,必须能拿出足以与硅谷抗衡的秘籍,其产品也必须能解决真正的痛点(譬如 Elsa Speak,能帮助外语学习者纠正自己的地方口音)。对这样的创业者,谷歌,这个在创业界早已进化成超级航母的老大哥,将亲自给他们注射肾上腺素――来自自己体内的肾上腺素。
不持股,是为了更持久
据 Glasberg介绍,目前 LA 的成员多已拿到初期融资,并且实现盈利者已不在少数。由于前景看好,这类公司往往不愿再以股权作为换取援助的条件。对此 LA 的判断是:与其逼其“割肉”、与之疏远,不如干脆不要股权,想办法从别处获取回报(这一点前文已经点明)。
上个月,LA 第三期开营,来自9个国家的31家公司入围并前往谷歌设在湾区的办公地点,在那儿经历了为期两周的闪电式密集培训。大概150位导师从全球各地赶来,对参与者展开手把手、面对面的辅导,譬如逐行审核其代码、评估其 App 设计的每一处细节,以及详询其面试方式等。每一位参与者都被告知:除了导师外,谷歌还将自己的50000名员工全部向其开放。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某位员工来帮助自己。
譬如印尼返利应用 Snapcart 的 CEO Reynazran Royono,他就是带着问题来的。其用户原本可以通过拍摄并上传购物小票来获取返利,但后来,与 Snapcart 合作的门店超过了5000家,小票的样式日益纷繁复杂,最终,Snapcart 无法再精准地完成图像识别。加入 LA 后,Reynazran Royono 点名要谷歌 AI 平台 Tensorflow 的一位专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结果,这位专家把他的团队、以及 Google Brain 的某些成员都带来了。
再譬如巴西创企 Portal Telemedicina。该公司点名要和谷歌 AI 的研发主管对上话,结果谷歌真的把远在英国的他给联系上了。
再譬如 Vu Van。近来她发现很多人在注册 Elsa Speak 时往往中途放弃,这令她颇为头疼。她的导师――知名用户体验专家 Jacob Greenshpan 获悉后,让她尽快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改动。当时 Vu Van 陷入了习惯性的审慎,只说考虑考虑,结果 Jacob Greenshpan 当即否决道:“不,这可是你本周末的家庭作业。”后来 Vu Van 照办,结果注册率很快就提升了25%。
Vu Van 们在 LA 的收获证明了,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获取各样帮助对创企而言有多么重要。别的不说,就说硅谷的那些创企吧。它们在一开始时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终日沐浴着阳光,不但没有风吹雨打,还有人天天给它们轻轻洒水。可一到了野外呢?它们的命运就不尽相同了。所以,能有人预见到这一点并提前给它们再搭一座温室,总是好事情。
为下一个硅谷布局
前面已经说过,谷歌 LA 这项慈善事业不是白做的。据悉,申请者必须将自己的资料乃至各样账本儿向谷歌完全敞开,而谷歌最终看到的,不但是各个公司的财务细节、技术细节等,还能将这些公司的详细信息全部汇总起来,得到一份份日益完备的图表,并据此判断出各类创企在各新兴市场上的长势到底如何。
此外,推行 LA 也是为了间接推广自己的产品。众所周知,谷歌早就推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创企的平台,譬如 Firebase、Tensorflow、Google Cloud 等。加入 LA 的成员到了培训现场后,少不了要洗耳恭听谷歌工程师们对某些工具的大肆宣扬。“如果这些一流创企从一开始打定主意要用哪家的产品或服务,今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换了,因为换的成本太高了”,Vu Van 说。
而 Glasberg 的眼光显然更广更远。在他看来,推行 LA 能给谷歌带来两大收获。第一,谷歌能弄明白创企在新兴市场上获胜的必备条件有哪些;第二,谷歌可以借机仔细观察其产品的某些特定使用者,即那些来自新兴市场和其他偏远地区的研发人员,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一手反馈。“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这些研发人员背后站着的,是下一批万亿级市场。真正的未来就在那里。”
很多人都认为,下一个硅谷会出自新兴市场,只是没人知道它会崛起于哪个国家。所以,谷歌决意要把这些国家都纳入自己的田产,广撒种、均灌溉,而 LA 就是那条总管道。“没有人(像谷歌一样),将所有新兴市场连起来看成一个整体”,Glasberg 如是说。
标签: 创立 年的 谷歌 创业 加速器 如何 布局 下一个 硅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