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见阿里88了。”一位港股投资者调侃中带着一点无奈
“又要见阿里88了。”
一位港股投资者调侃中带着一点无奈。2月13日,阿里巴巴提交了Q3财季(注:自然年Q4季度)的财报后,港股市场应声下跌了5%,收盘报价90.05港元,离88元港币的股价只剩一步之遥。而在今年年初的一轮反弹中,阿里股价最高达到了118.5元。
这位投资者也说不大清这种波动与财报之间的关系,毕竟这一天整个恒生科技指数的脸色都很不好看。但至少从分析师来看,阿里巴巴第四季度的数据其实是超市场预期的。尤其是利润改善方面,其提振幅度之大,让很多分析师都感到意外。
财报显示,四季度集团整体收入2478亿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468.15亿元,同比增长138%。总体来说,收入规模小幅超预期,而利润则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相比于三季度相对低迷的净利润表现,也有数倍的环比增长。
要知道,第四季度零售大盘整体不如人意。10-12月,全国社会零售总额分别下滑了4.6%、5.9%、1.8%。尤其是双十一与双十二大促这两个节点,都被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了物流。张勇曾在此前财季财报会议中表示,双十一期间有15%的物流受到了阻碍。
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大盘级企业来说,保持增长本身就是韧性的体现。
成本优化,核心业务效率改善
从大盘角度而言,阿里Q4延续了一整年的成本结构优化的趋势。
人员总数方面,阿里截至Q4的员工总数239,740人,相比21年底减少了近19576人。但相比于Q3减少了4163人。这代表阿里组织依然处在持续优化中,但整体的缩编速度有所减慢。
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阿里过去一年对低效部门都做了优化。这种优化不仅局限于低效的部门,即便是明星事业部的烧钱扩张也都获得了一定的控制。而人员总数的缩减正是整体业务战略下的一个缩影。
反映到财务报表的成本结构中,“销售与市场费用”的开支缩减最为明显。2022年,该项开支总额为306亿,同比2021年367亿相比,同比下降了17%。
分部门来看:
·经营效率方面,云计算与本地生活的毛利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过去持续战略性亏损的云计算业务,目前已经连续多个财季EBITDA转正,同比去年增长166%,实现了3.5亿元的利润,全年利润突破10亿元。
不过Tiktok海外大单的丢失,在财务报表上的阴影还在,再加上部分公共服务行业收入有所下滑,云计算业务整体增速一般,仅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这一数字远低于2022年前三季度的整体云市场的平均增速。
而本地生活则受惠于集团整体订单金额的提升,以及用户补贴更精细化,即“每单经济效益改善”,同比减亏超过38%。从21年同期亏损50亿,缩减为22年的31亿元。
不过从财报表述来看,“到家”业务的亏损持续收窄是主要原因。但饿了么到家业务市场占有率长期低迷,近期将整条业务线都转移给了高德。Q4到家亏损收窄与到家业务效率的提升缺乏必然联系。
·收入增长方面,菜鸟与国际商业担任了本次阿里动物园的领头羊。
菜鸟的外部客户占比持续提升,切入物流体系流程更多、自营终端配送单量提升——即阿里财报中所说的“服务模式升级”。新商业模式拉动菜鸟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同比增长27%,达到165.53亿元。
国际商业主要受旗下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亮眼的业绩表现带动,相较2021年同期增长26%,达到146.44亿元。从21年开始,阿里巴巴一直在增资Trendyol,在物流体系和用户补贴上投入了大量资本。本次土耳其大地震,震后的救援Trendyol的物流仓储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Lazada的经营效率也得到了不错的提升,这让国际商业的利润效率也大幅改善。2022年亏损同比减亏了74%,达7.63亿元,净减亏22亿元人民币。
从同比变化数字来看,尽管受到很多高关注友商的夹击,但蒋凡带领的国际商业事业部的成绩单是目前最好的。
此外,数字媒体及娱乐,输血量也同比去年大幅降低,几乎已经实现ebita盈亏平衡。但业务增速同比下滑了6%。从财报来看,这主要是优酷的内容投入收紧所致。
从实际行业观察上来看,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优酷的出圈内容占比的确有所降低。尤其是开年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都推出了三体、狂飙在内的核心IP,优酷的回应相对疲软。
造血能力变强,但谁会成为阿里的关键先生?
无论从大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的业务能力调整,阿里其实都已经度过了最逆风的时刻。用张勇在财报开头的话来说,Q4季度的表现就是两个字:稳健。
核心业务规模和利润保持了稳定,其他增长业务做到了大规模减亏、甚至盈利。
但从整体来看,阿里依然是一家“中国商业”占绝对业务主导的电商平台。尽管三季度业务略微下滑,但“中国商业”板块依然占据了阿里68.6%的营收与112%的EBITA调整后利润。2023年,随着整个消费大环境逐步改善,阿里需要重新回到更高质量的增长轨道中。我们挑选了几个高潜力关键词
- 直营
以本次财报为例,盒马、大润发、猫超在内的直营电商成为“中国商业”中的重要增长极。这部分营收同比去年增长了10%,远高于整体-1%的增速。在大环境下,效率更高、体验更好、客群消费能力更强的这些业务,的确更能够适应用户消费需求。
此外,菜鸟近期主推上门派送等新的直营物流模式,同样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了增长极。未来零售效率提升,的确也需要更多精耕细作的方式。
2. 蒋凡
这两年跨境电商几乎成为了商业话题的主流。与国内红海电商竞争不同,海外的电商渗透率更低、增速更快、消费总量的规模也更大,足以容下好几个阿里巴巴。
今年,Temu冠名了“美国春晚”超级碗,SHEIN则启动了IPO的相关准备,Tiktok则进一步加大了流媒体+电商的拓展节奏。相比之下,阿里依然坚持了比较稳健的商业模式,去海外建设自己的天猫淘宝。
蒋凡在去年起开始带队阿里的海外业务,从财务数据上来说表现突出,但相比于竞对来说依然有差距。阿里的淘天模式是否像中国一样,在海外继续成为比拼多多、京东、抖音基本盘更大的核心电商,这依然是高悬在蒋凡头上的问题。
3. 云与GPT
去年阿里云的增速比较低,受海外单一大客户影响较大,但从今年开始,这种大单的基数效应就不再存在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阿里云都有自己的挑战,但成长空间依然巨大。尤其是曾有些处于被动缺位状态的行业。而张勇在去年也官宣将亲自管理云服务部门,作为集团一把手能否让云重新回归高增长,将是一个考验。
此外,阿里版ChatGPT也进入了内测,新的技术是否能带来更旺盛的算力需求,或许也将对业务成长带来新的机会。
高德也可能成为阿里新增量的重要一环。
过去两年时间里,高德在打车出行领域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入口价值。今年初,高德又承接下了整个阿里巴巴的到店业务。这意味着高德将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最核心的载体。
此外,蚂蚁能否完成合规性整改、成功重启IPO,同样也是今年人们关注的焦点。
总之,市场都在等阿里的春天。
阿里在2022年完成了结构调整,达成了盈利。但人们对于阿里的期待,从来都不只是盈利。相反,整个产业链端都希望阿里成为推动新一轮消费修复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如果说阿里2022年收拳、求稳,力图构筑一个业绩底,那么更值得期待的是阿里能否在2023年打出漂亮的一拳。
只有这样,阿里巴巴才能真的告别“阿里88”。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