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发生一场跨界革命,而移动医疗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推动力。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
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发生一场跨界革命,而移动医疗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推动力。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移动医疗产业要求参与者具备医疗资源、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等三轮驱动,既会玩转移动互联网,又得对医疗行业本身有足够的经验。虽然“门槛”较高,但仍吸引了不少公司前来“抢滩”。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移动医疗带来的无限商机。
不过,由于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且医疗领域存在产品认证、技术积累等固有门槛,加之监管政策尚存变数,移动医疗的发展之路必定不平坦。《每日经济新闻》在总结移动医疗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找到了阻滞行业发展的障碍;通过深入采访行业先行者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从他的角度对移动医疗的前景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同时,本组稿件还对互联网企业在移动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目前移动医疗产业链的格局进行了详细介绍。
“移动医疗这个词是中国人的一个曲解翻译。”春雨医生CEO张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mHealth(MobileHealth,即移动健康)的概念源自国外,这种模式以数据为基础,面向的群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病人或患者,而是用户。除了医疗维度的指标检测与分析,还包括对营养、减肥和睡眠等健康维度的管理。因此,有别于传统医疗治病救人的根本,mHealth的主要作用是服务用户、帮助用户防病。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尚未成型,产品和服务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相关厂商仍在探索差异化竞争,未来将出现制定产业“游戏规则”的领导者。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政策层面不确定、盈利方式不明朗、医疗资源不充足、数据采集不丰富等困境。尤其是政策层面,有可能成为制约移动医疗行业的较大障碍。
跨领域竞争激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外已有一些移动医疗厂商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按收费对象划分,主要有面向用户(消费者)、医生、医院、药企以及保险公司等收费。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Epocrates,主要为医生提供临床信息参考,并通过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向药企收费。据悉,2013年1月,Epocrates已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Inc,以约2.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以美国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进程而言,患者 (用户)的需求指向对医疗和健康两个维度的管理,其中,医疗维度多针对慢性病管理;医生的需求则强调提高医院内外部的沟通效率。眼下,基于双方需求,该产业机遇与挑战共存。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以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都可视作有利因素。即便如此,医疗行业本身较为复杂,用户对传统的线下就诊模式的依赖等,也给推进移动医疗带来一些阻碍。
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
“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九安医疗董事长、iHealth创始人刘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医疗产业的各路厂商正从多个方向进行摸索,其中,既有医疗器械领域的上市公司做出试探,也有科技公司巨头和育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型公司争相抢占先机。
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表示,目前中国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规模正逐年增长,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凸显,医疗资源的供需缺口明显扩大,各大厂商目前都在拼资源和技术。他指出,国内移动医疗厂商的经营时间都不长,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移动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使得各厂商都在探索差异化发展。因此,在产品不断研发、优化的过程中,业内的跨领域竞争已较激烈。
郭阳评价称,市场格局过于平均并不利于整合相关标准,但是这样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产品创新。根据市场成长周期的规律,后期移动医疗行业会出现若干领先者,而这些领先者将成为未来智能健康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数据分析服务商前景广阔
目前,移动医疗产业不论是从硬件、软件还是服务层面看,都相对倾向于慢性病而非急性病。
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糖护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承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急性病多在紧急情况下发病,通常需要使用更多的化验手段,一般来讲,慢性病的病人对自身情况会有所了解,更符合移动医疗解决“轻问诊”需求的特征。
春雨医生副总裁毕磊表示,移动医疗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线下医疗问题。以春雨医生为例,该App目前接入了18个科室,这一数量较医院划分科室的数量要少很多,原因在于,要考虑到各科室接入网络使用场景后,哪些能通过远程诊疗对用户进行行为干预,比如放射科这样的科室接入平台的意义就不大。
此外,毕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线下医疗以医院和医师的等级来衡量质量不适用于线上应用场景,因为在医生与患者(用户)之间,移动医疗重视的是医生的服务质量。
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看来,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将体现在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商的前景广阔。但现阶段,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所采集的数据不统一、样本量不足,尚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这会对产品的口碑推广和发展带来影响。
对于眼下移动医疗产业的盈利模式,徐志鹏表示大致分为几种:硬件层面,通过销售智能产品赚取收入;应用程序层面,既可向用户收费,也可对接资源并提供广告,向第三方企业、机构收费。长远而言,向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收费与合作,将是相对成熟的方式。
毕磊补充称,目前移动医疗产业出现的各种收费模式可视作商业化的试探行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其实仍在摸索当中,至于智能硬件采集来的数据究竟能发挥多大价值,还要看后期业内的利用和发展。
电信运营商坐收渔利
艾媒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移动医疗产业供应商主要有五类:电信运营商、医疗器械商、医院、系统集成商和互联网公司。该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电信运营商将成为产业发展的 “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移动医疗厂商已有和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及虚拟运营商合作的案例,除此之外,与政府、基因公司、医院、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多维度的合作也已存在。
糖护科技虽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却定位从“设备+应用+服务”三维度发展移动医疗。李承志透露,糖护科技正在和中国移动的某个省公司合作,收费链条是由运营商付费采购硬件,用户通过购买套餐获得相应的硬件和服务。他强调,运营商的实体店分布广,同时兼有手机经销商的身份,可预装App,这样一来,既能发展用户还能卖出硬件,一举两得。
除了与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带有“IT基因”的虚拟运营商也是移动医疗厂商的合作目标之一。
据了解,今年3月,乐语通讯推出了主打移动健康理念的 “妙”品牌。乐语通讯官网信息显示,用户选择其170号卡后,妙健康平台会利用SIM卡,“把分散在各设备终端的数据汇总到统一的云平台”,实现运动、体重、血压和血糖等数据的跨平台共享。记者获知,糖护科技和春雨医生目前均与该平台有合作。
毕磊透露,乐语通讯妙健康App中会嵌入春雨医生的服务,春雨医生则会引入乐语通讯的付费方式。
应该说,该模式可帮助移动医疗厂商拓宽实体店的销售渠道以及服务的付费渠道,一旦有更多的虚拟运营商搭建智能健康平台,或具备推广复制的可能。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张锐称,移动医疗围绕大数据展开的采集、解读和干预是全新的市场,处处充满商机。他表示,春雨医生作为数据解读和服务提供商,产品会在后台为用户建立 “数字化镜像”,除了涉及性别、年龄、运动情况及饮食情况等基础内容,还包括基因数据,目前已同基因检测机构华大基因有合作。毕磊补充说,基因检测需进行基因组序列的解读,专业性较强,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聚焦于糖尿病业务的糖护科技还把合作对象扩展到了 “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的试点医院。
据悉,今年1月1日起,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三潭医院启动了“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糖尿病患者与该医院签订协议后,1年内只能到协议医院就诊该病,医保部门会按人头付费方法与试点医院结算医疗费用。
李承志介绍称,按此方式,如有结余经费将归医院和科室所有,“医院和医生就有较大的动力来管理病人尽可能不要出问题”。他指出,三潭医院是家社区医院,启动“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其“承载了慢性病管理下沉的重任”,势必需要借助软、硬件等新工具进行远程医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对于与上述试点医院签约的患者而言,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患者在1年内购买降血糖药品的费用超过1万元后,不再需要自行垫付,可继续实行联网报销。同时,所用的降血糖药品突破了以往规定的18种西药和6种中成药的限制,取药间隔和剂量也能根据病情需要适量增加。
不管是与通信运营商、基因公司还是医院合作,都是移动医疗厂商在产业发展初期,借势扩大用户群并整合资源的一种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近期也为其智能健康平台dulife找到助推方,加速O2O落地。7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的“北京健康云”平台发布。
记者近日浏览dulife官网时发现,网站左上角的Logo已经替换成了“北京健康云”。合作咨询页面显示,“北京健康云分为三个层面,底层是感知设备层,中间是健康云平台层,上面是健康服务层。”
多家媒体此前报道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与百度等企业制订了健康云平台的战略目标,计划在明年建成10个市民体验中心,并预计第一个体验中心将在今年8月底建设落成。
另一个案例是,今年5月,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全资子公司宣布与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合作。刘毅透露,iHealth负责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之后会把相关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
四重困境待破
多位受访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型,目前产业链上各参与者的行动较为分散。因此,眼下移动医疗厂商多以积累用户为主要目标,通过售出相关产品、服务产生的利润支持运营。
“大家体量都不大的情况下,结合起来也没有太大价值。”毕磊分析称,产业链结合不紧密,是因企业进入该市场都不久,未来将逐渐进入产业链整合阶段。在合作模式上,有可能出现与日用消费品和手机厂商等的“异业结合”。
对于尚在探索中的商业模式,李承志表示,现在对行业定性的意义不大,“当用户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商业模式就会随之产生。”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就国内的情况而言,该行业已存在不少发展瓶颈。
徐志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移动医疗首先面临的困境是医疗资源对接和利用不足的问题,数据没积累到足够量,该产业难以在医院和医疗机构得到认可和重视,反过来,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移动医疗行业也很难进一步扩展用户量;第二,数据层面,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旦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第三,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第四,盈利方式上,虽然出现了不同的合作方向,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徐志鹏指出,未来政策会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较大因素,美国市场对移动医疗行业的监管已愈加严格。
对于政策因素,郭阳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比方说,“国家政策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处方药,只有官方建立的预约挂号渠道才具有合法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2013年9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正式发布了对移动医疗App的最终指南。该指南明确规定,FDA重点监管两类App,一种是拟用作某种受监管医疗器械的附件,如可以让专业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及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上的医学图像,做出明确诊断的程序;一种是把移动平台转变为受监管的医疗器械,比方把智能手机变为心电图机以检测心律失常,或以此确定患者当前是否心脏病发作的程序。
此外,郭阳还指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谈及解决之道,徐志鹏称,技术和资源上的不足会随着行业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比如国内有些大型央企、国企,下属有多家医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投入研发。另外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如果肯投入足够的研发经费和精力,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可能得到解决。至于监管问题,医疗行业带有部分公益属性,未来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进行规范和监管。
李承志认为,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问题在于,权威机构是否愿意出面为这些医疗器械智能硬件做证明。
他补充说,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刘毅表示,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产业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从业者的胜负尚难以预料,一旦 “杀手级”产品诞生,将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
案例篇
九安医疗董事长:B2B2C模式打通移动医疗“最后1公里”
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
就在市场各方仍在猜测九安医疗(002432,SZ)与苹果有何神秘关系时,九安医疗董事长、iHealth创始人刘毅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早在2010年,九安医疗就开始和苹果接触,后者在今年6月推出健康管理平台HealthKit后,九安医疗已是苹果正式合作伙伴。
刘毅称,九安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为此把iHealth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负责“硬件+应用程序(APP)+云”多维度的产品定义。8月9日,九安医疗还公告,将把云血压计与微信相连。对此,刘毅的看法是,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熟,参与者普遍想掌控先机,九安医疗极力向移动医疗靠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九安医疗既有在未来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但也直面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从代工走向自主开发
艾媒咨询发布的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底,相应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增长近5倍;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市场空间足够诱人,但切入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时机把握却并不容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你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刘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最初的时候想把健康管理引进血压计当中,把它跟PC连接。但这种方式市场推广不成功,1台也没有销售出去。”
遭遇挫折的刘毅随后便将眼光盯向了手机。2009年,九安医疗有了把硬件产品跟iPhone相连的想法,于是开始做样机。到了2010年4月第一次测试样机,很快就跟苹果取得了联系。与苹果方面商谈之后,九安医疗逐渐形成了 “硬件+应用程序(APP)+云”的发展理念。
确定方向并有初步尝试之后,九安医疗的移动医疗转型更加快速。2010年末,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成立iHealth全资子公司。2011年,其推出了首款iHealth产品,并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Health商标。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三维探索:硬件+APP+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iHealth之后,又相继于2012年和2013年于中国香港、法国开设了iHealth的分支机构。
在刘毅眼中,三地的最佳分工模式是由美国iHealth子公司负责产品定义,包括硬件及APP的(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然后在中国利用研发速度相对快、成本相对低以及离制造工厂近的优势,做后期技术落地实现。
刘毅称,美国硅谷的iHealth子公司在承担产品定义重任的同时,还负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之所以想到在硅谷办公司,“意欲在当地的氛围熏陶之下,真正产生创造力。”目前iHealth美国团队约有20多人,其中只派去了1名中国人。法国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相关事宜,中国香港公司负责亚太市场。
刘毅认为,移动互联网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一个 “乔布斯”的诞生。具体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以iHealth产品单点撬动市场的最大瓶颈在于:“怎么能够定义出符合消费者即用户需求的产品?”
“并不是说把你的产品与iPhone连上了,就能成功。连上之后,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和价值?能让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这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内谁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还处在摸索过程中。”刘毅表示。
因此,对于“硬件+APP+云”的转型理念,刘毅坦言,目前尚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基本围绕血压和血糖两个方向为核心做APP,未来还希望硬件越来越 “沉默”和后移,APP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和前置。
刘毅强调,打开移动医疗大门的第一步是把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相连,由此想到把传统产品智能化,添加数据存储、查询与分享等功能。但是,功能上的叠加变化无法真正开启市场。
为了探索硬件本身的附加值,6月25日,iHealth智能腕表成为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8月9日,九安医疗发公告称,iHealth云血压计BP5也将登上微信平台。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 “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APP开发平台的选择,刘毅认为,iHealth在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平台均有布局。随着Android系统用户占有量的扩大,下一步再推出新品时,两系统会同步提供服务。
和手机不同,医疗器械存在认证门槛和时间成本问题。刘毅介绍,九安医疗在传统医疗器械行业做了近20年,对相关的医疗器械认证标准都较熟悉,花费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获得一款产品的认证。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由于不了解相关程序,通过认证可能要耗时2~3年。
将推进“B2B2C”模式
目前,iHealth系列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销售,因为发达市场成熟度相比中国市场要早3~4年的时间。对此,刘毅认为,尽管理想状态是在美国摸索出商业模式后向全球复制推广,现实情况却是实时变化的,今后或会考虑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中国市场,刘毅认定突破口将是线上渠道。理由是,现有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未面向大众普及,在线上可能更容易找到对“早期产品”感兴趣的群体。反观线下渠道,寻找目标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更大。
记者获悉,iHealth系列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目前以B2C为主,通过苹果和百思买等商业零售渠道卖产品;第二种为B2B2C,也是未来九安医疗想大力推进的模式,即跟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大企业等合作,通过这些渠道把产品卖向用户。
刘毅这样描绘B2B2C模式:首先以硬件做入口,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获取用户,并给予帮助卖出硬件的第三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其次,在积累足量的用户之后,引入第三方扩充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参与服务费分成。他举例道,今年5月,iHealth公司宣布与Intel和GE的合资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展开合作,iHealth会帮助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相关健康数据,并将之提供给保险公司用作商业用途。
对于如此重视B2B2C模式的原因,刘毅强调,该模式能够帮助上述第三方企业和机构更简单地获取连续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第三方而言,在某些场合下的应用是其必需品。这样也将打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徐志鹏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伴随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与向用户收费相比,向机构和企业收费会是相对成熟的商业方向。因为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旦开始向用户收费,产品竞争力会下降得非常快。如果是面向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等企业收费,本质上是帮其降低成本、多方互赢。
不过,徐志鹏也提醒道,B2B2C的模式可拓宽盈利渠道、整合业界资源,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看似是一条线”,实际上需要很多从业者参与。具体到九安医疗的转型案例,他认为,该公司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生意,兼备硬件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因此,与纯做移动医疗的厂商相比,九安医疗凭借技术优势更能吸引到苹果等平台的巨头合作。但在大数据层面,作为医疗器械生厂商的九安医疗,与谷歌、苹果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相比,处于弱势。
此外,徐志鹏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营销和服务,在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九安医疗或还需集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服务商,未来有可能会在细分领域以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直面互联网企业挑战
瞄准移动医疗这片“金矿”的上市公司并非九安医疗一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宝莱特、三诺生物等公司均有意分一杯羹。
宝莱特是一家专注于医疗监护设备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厂商。在2013年年报中,宝莱特表示,在移动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意加大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希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公司2014年将在立足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专业医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产品方向将围绕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今年3月24日,宝莱特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微康科技,该公司将专注于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产品。7月23日,微康科技发布其首款可穿戴硬件――“育儿宝”,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
除此之外,2013年9月,主营血糖监测业务的三诺生物以120万元增资糖护科技,获得后者8%的股权。三诺生物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血糖监测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司基于移动物联网平台的糖尿病预防、监测、诊断等数字化管理服务领域及相关云端数据建设等领域业务的开拓。”
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现状,在刘毅看来,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并没有诞生杀手级应用,入局者的胜负尚难预料。一旦出现了杀手级产品,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当形成个人健康大数据体系后,还有可能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甚至由现在的“B2C”向“C2B”模式演变。
当谈及与医院的数据对接、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壁垒时,刘毅的态度却比较乐观。他认为,移动医疗在初期肯定会有不被认可乃至被排斥的情况,也一定会有率先接受并尝试合作的医院。如果先行者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被复制,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变革。
面对移动医疗这一超级蓝海,先进入的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徐志鹏分析称,企业这样做,均是想提前“占位”,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这样的布局隐藏的风险也很多。最明显的是,IT巨头也在争抢先机,在此背景下,九安医疗这类医疗器械背景的厂商,其在移动医疗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相应的高回报;另外,大力向移动医疗产业转型之下,九安医疗们放在传统医疗器械业务上的精力多少会被分散,也要警惕这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伺机侵占。
“要未来”还是“保当下”?
2011年,九安医疗开始向市场推出iHealth产品。和所有介入新业务的公司一样,九安医疗也承受着开支增加、但效益还未显现而带来的业绩压力。
2011年,九安医疗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8.56%,净利润2080万元,同比下降12.27%;201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0.55%,但净利润骤降66.44%;2013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14.45%,净利润则亏损834万元。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境况愈发严峻。对此刘毅坦言,iHealth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情况的主因。
据悉,这些投入主要包括两部分:1,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设立了iHealth子公司,需要投入大笔营销和推广费用;2,硬件、APP和云端三头并进,需要大量研发人员,从2010年上市以来,公司每年的研发人员以1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
对于探索长远发展和维护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刘毅认为,九安医疗作为上市公司,一方面有更高的利润要求,另一方面也不愿错失好的机会。未来会努力扩大销售额,在投入和盈利之间做出更多平衡。
《《《
市场篇
互联网企业抢移动医疗先机:BAT全面开花 初创公司精耕细作
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
今年5月,支付宝钱包发布“未来医院”计划;6月,微信上线首家“全流程就诊平台”;7月,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发布“北京健康云”平台――BAT(百度、阿里、腾讯)凭借着技术优势和庞大用户量,纷纷与医院、政府合作,推进移动医疗在“最后一公里”落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到,对于不少背景雄厚的移动医疗厂商而言,目前要想大规模地与医院、医疗机构和政府合作并不现实,因此现在多为试探性的点对点合作。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未来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将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上,产业如果想持续发展,最终要与线下医疗情境O2O式融合。
BAT先后“动刀”移动医疗
卫生部在2012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称,为促进医疗信息化,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三项工作:1、落实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2、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3、打造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
由计世资讯发布的 《信息化助力医疗行业实现战略转变》的研究报告则显示,2013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IT投资规模为224.6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IT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大型三甲医院的信息系统繁多复杂,为消除“信息孤岛”,都在积极投资建设全院级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
从这一角度出发,未来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各类厂商或都握有同医院、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合作的商机。徐志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本质而言,移动医疗如想长远发展,必须对接到医疗情境中去。
眼下,除了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项目外,BAT里的另外两家――阿里和腾讯正从医院挂号机制上对医疗O2O“动刀”。
5月27日,支付宝钱包宣布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初衷是通过支付宝在账户体系、移动支付和大数据等解决方案上的技术,帮助医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服务。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支付宝将分三个阶段实施该计划。首先,帮助医院建立起移动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挂号、候诊、医院导航、缴费、取报告以及医患互动;其次,激活医疗服务的全生态链条,提供在线完成电子处方、就近药物配送、转诊、医保实时报销和保险实时申赔等服务;最后,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帮助用户防病。
今年6月,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宣布成为首家在微信上线“全流程就诊平台”的医院。该医院副院长许红雁称,用户在微信上关注医院账号后,可使用挂号、查看候诊通知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功能。如在就诊期间通过微信支付相关费用,系统会把取药窗口、检验检查项目的所在位置和等候人数等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此外,每个账户能绑定多张就诊卡,方便用户为家人办理业务。
不过,由于目前我国的移动医疗体系并不具备接入医疗保险的“权限”,用户暂且不能在支付相关款项后直接进行医保报销。
打造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
如果说BAT的技术背景和在用户量上的优势使其更易敲开医院、政府等的合作大门,那么,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契机起家的创业型公司在寻求此类合作时,步伐则显得慢而谨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春雨医生在2013年8月与青岛市卫生局合作,上线了青岛掌上医生APP,春雨医生负责开发移动端的挂号功能并嵌入问诊服务。但对于这种通过与地方合作,介入医院挂号体系的做法,春雨医生在此后并未大范围地开展。
春雨医生副总裁毕磊表示,支付宝和微信通过涉足挂号业务正在切实地介入医院服务体系,但春雨医生调动更多的是医院里的服务人员即医生个体。
在他眼中,国内的医疗市场尚存在较多管制,由此出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甚至在有些地区造成浪费的现象。移动医疗并不能改观整个医疗市场体系,但可以推动相关服务向扁平化分配,通过移动医疗让用户在进医院看病之前,与医生提前进行线上沟通,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所了解并握有把控权。
春雨医生CEO张锐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医院里的EMR(电子病例)数据因涉及各方利益,目前无法接入。具体来看,在前端,春雨医生要和医疗机构、智能硬件商等合作,多接入用户数据,培育用户在健康与医疗两方面的使用习惯。对于后端,只向用户提供基本的问诊服务并不够,“我们还需要把 ‘线下一公里’跑完”,比如提供药品信息查询以及接入线下药品商户等。
在移动医疗O2O环节上,应该说政府、医院、医疗机构、药企和保险公司等都在众厂商的合作对象之列。由此,B2B2C模式成为移动医疗相关厂商大力发展的商业模式之一。
徐志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比B2C模式,B2B2C模式“生命力”更强,如发展成熟,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认为,未来移动医疗厂商还应通过O2O的方式,与传统的医疗体系打通融合,“打造一站式的医疗服务平台,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
格局篇
移动医疗尚处“萌动期”参与者各寻路径布局
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
今年以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不过相关布局更多地是战略性卡位,而移动医疗在平台层,即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探索为主的混战阶段。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眼下若谈行业格局为之过早,不同厂商以“探”为特点的各自布局态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沉淀,业内最终会形成寡头垄断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与多位从业者和行业分析师对话了解到,尽管移动医疗产业处在起步阶段,不过在混战中,产业链上的一些参与者已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合作互补来寻求破局,其中带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型公司对此更为积极主动。比如春雨医生不做硬件,反而通过与可穿戴设备商和医院等合作,开拓数据监测、解读和行为干预服务;糖护科技与医疗器械行业的上市公司合作,共同研发硬件产品等。
现状:平台商各自为营
艾媒咨询的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移动医疗行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医疗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和通信运营商等多角色。
今年上半年,国外科技巨头如三星、苹果和谷歌相继推出了智能健康平台,即三星SAMI、苹果HealthKit、谷歌GoogleFit。去年年底,国内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一的百度推出了dulife平台。频频得到科技巨头助力的移动医疗产业一时间方兴未艾。
面对业内缺少强大的平台整合方的现状,徐志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这是众多行业在发展前期都会出现的情况。上述平台方相继做出战略布局,便可视作是科技公司对健康管理体系的“占位”,因为大数据是移动医疗最具价值的地方之一。
在他看来,国内外IT企业搭建平台的思路其实类似,不同的是,国内企业有更强的本地资源,国外企业对国内的资源和情况不够熟悉。但是,在产品和软件设计上,国外企业却占有优势,国内企业短期内无法与之抗衡。
徐志鹏表示,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产业的特点是围绕可穿戴设备这一切入口,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尽管有硬件技术积累的医疗器械厂商也开始涉足,但“产业链整体还很不成熟”。从用户层面看,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大多还停留在对新生事物产生好奇的浅层次。因此,该产业要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还需时间。
讲到大数据之于移动医疗的意义,春雨医生CEO张锐强调,移动医疗一切以数据为本,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监测与数据干预三个方向。苹果、谷歌和三星等智能健康平台相当于数据的接收、传输管道,只有负责数据解读与行为干预的服务商读取这部分数据时,数据才能产生价值,用户粘性才有可能提升。
“数据整合是对于商家而言的,用户并不太在意由谁来负责数据整合,用户在意的是服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春雨医生副总裁毕磊从用户的角度换位思考,点出各平台方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体现在服务上,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制胜关键。
徐志鹏认为,短期内各厂商按自己的标准分头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这会导致两种不利情形:一,消费者即用户对相关智能硬件乃至移动医疗产业的认可度会受到影响;二,平台方过多会造成数据收集过于分散,无法实现大数据分析。
样本一:不做硬件的春雨医生
在软件服务商层面,春雨医生可视为一个样本。
今年4月,春雨医生推出“空中医院”功能,所有服务的项目和价格均由每个医生自己决定,春雨医生只提供价格指导建议。
徐志鹏认为,该收费方式的出发点是缓解我国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发展渐成规模,或将面临政策管控上的风险。
不过,如此“自定义”的定价方式,则有可能将线下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症结“延续”到线上平台。张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的确会造成部分医生忙不过来,部分医生咨询量少的不均衡情况。
采访中,张锐把显示器转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发展脉络图:以春雨医生APP作为主产品,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自诊+问诊的框架体系。此基础上,发展工具、地方和分科三类APP。
张锐称,现在春雨医生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先是在2012年年初,嵌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40万病例样本库。之后,在2013年10月,基于平台自身的用户数据,上线了“智能健康搜索引擎”。
据其介绍,对于苹果、谷歌和三星等平台方的健康数据,通过优化接口,可“具备随时接入的能力”。但是医院院墙里的数据体系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即电子病例),因涉及各种利益关系格局,目前接不进来。
据了解,春雨医生目前的收费方式以问诊、空中医院和会员制三种为主。谈及商业模式,毕磊略带几分为难地表示,春雨医生目前谈不上有完整的商业模式,只是正进行一些商业上的尝试。基本的商业化逻辑是面向用户推出医疗咨询的个性化服务,然后让用户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他强调,移动医疗的价值所在是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基础医疗服务,因此,“并不把它定位为春雨医生未来的商业变现模式”,后期还会寻找更多的商业模式来覆盖相应的成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5月,某电商平台出售九安电子血压计时,赠送了春雨医生的诊疗季卡。
毕磊回应道,通过与九安医疗的上述合作,春雨医生再次明确了发展方向――不会做硬件,而将以一系列的数据支持服务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随之开展精准营销。
在他看来,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能否出现优秀的智能硬件产品、数据整合平台,并通过数据反馈给用户有价值的医生建议,都是形成产业链条闭环的必要因素,不太可能有某一家能把全部环节都做到极致。因此眼下最需要的是参与者都把自己的一块儿业务做好。
据悉,春雨医生还在尝试与可穿戴设备厂商、虚拟运营商、医院、医疗机构等合作。但毕磊直言,目前智能健康可穿戴设备面临共同的困境,比如数据能精确到何种程度,以及相关数据是否能被医生认可。在他看来,“医生自由化才能激活整个市场”,未来借由移动互联网,该平台主要调动的将是医生个体而非医院。
样本二:聚焦糖尿病的糖护科技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糖尿病地图集(第6版)》显示:2013年,全世界有8.3%的成年人,即3.82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92亿。而在现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46%的患者即1.75亿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未诊断,“大量糖尿病患者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出现并发症”。
糖护科技即是将自己的业务半径定位于糖尿病领域。糖护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承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常见的几种慢性病里,糖尿病是比较强调自我管理的疾病。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复查,日常的饮食和运动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其相关指标。考虑到糖尿病目前已出现低龄化发展趋势,结合糖护科技的移动互联网基因,用户定位较相符,并且可形成健康管理闭环。
同时,作为首款获得国家食药监局(CFDA)认证的智能血糖仪,糖护科技于去年7月向CFDA递交医疗器械许可证申请,最终在今年2月拿到了证书。
记者在糖护士手机血糖仪的产品包装和硬件机身上都发现印有上市公司三诺生物的商标。据悉,后者是糖护科技的投资方之一。
对于双方的合作关系,李承志透露,血糖仪的特点是一种仪器适配一种试纸,该智能血糖仪用的是三诺生物的试纸和生化算法,“大家有利益基础在里面,相当于帮三诺生物销售试纸。”同时,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工作由双方共同承担,制造与生产则完全交由三诺生物负责。
他称,三诺生物在OTC渠道(非处方药渠道)的推广能力较强,因此线下销售交给三诺生物做,双方会按一定的比例分成。糖护科技则把精力主要放在线上渠道。与春雨医生商业逻辑不同,糖护科技瞄准了“设备+应用+服务”的多维定位。李承志对此表示,涉足移动医疗产业有一高一低两道门槛。首先,从获取用户的角度看,尽管开发APP的门槛较低,但用户暂未形成下载移动医疗APP的习惯。其次,通过硬件采集数据后,如想通过人机智能的方式,根据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反馈,还需寻求和接触门槛较高的科研医疗机构、医院等权威方合作。因此,硬件相当于一块“敲门砖”,不仅能在用户之间推动口碑传播,还能在同上述机构合作时增加一些砝码。
他随后表示,人机智能可视作是一种获取数据的手段,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应考虑寻求线上或线下渠道的问诊。此外,由于该平台的发展目前在“起步期”,用户粘性还有待提高。下一步会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属性,建立社区等模块,在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医生之间建立互动。
至于盈利情况,李承志直言,“目前当月还不能持平”。他称,目前除了通过B2C方式获取利润,也会通过B2B2C方式,经由向中间经销商提供软硬件“工具”,赚取仪器销售费用和试纸等耗材差价,不过糖护科技未参与服务费分成。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