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搜索科技讯 11月30日消息,Blink CEO施凯文跟大家分享了他做Blink的商业逻辑。以下为演讲实录:我和今天几位嘉宾状态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产品8月26日第一个beta版出来,10月5日第一个正式版才放出来,所以我们的产品形态和用户群的定位是非常早期的,他们在自己各自的垂直领域或者都已经找到了非常清晰的定位了,非常标准的用户群,三点发展着力点都已经非常清晰了
站长搜索科技讯 11月30日消息,Blink CEO施凯文跟大家分享了他做Blink的商业逻辑。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和今天几位嘉宾状态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产品8月26日第一个beta版出来,10月5日第一个正式版才放出来,所以我们的产品形态和用户群的定位是非常早期的,他们在自己各自的垂直领域或者都已经找到了非常清晰的定位了,非常标准的用户群,三点发展着力点都已经非常清晰了。我们自己认为还是早期的阶段,产品未来哪个方向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的问号,因为我们有多条路径备选。所以这个点来说,我今天分享的最终的价值可能从图片和视频的社交和最终的价值数据上,指导意义并不是特别地大。所以我跟各位分享一些我们当时是怎么做产品的,包括我们做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有意思的点分享给大家,我也会把现在的数据简单跟大家说一下。我是唯一一个暗示完成演讲的,我发现我前面每个日都超过了半个小时,所以说我讲完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问。
我这次大概是在5月底开始创业了,离开了上一个创业的团队,以比较奇怪的形式被并购了,我们这次做Blink采用了一个是比较专注精于创业的方法,大家应该读过这个书,就是如何用最快的方法把圆型做出来并丢到用户的手里,你必须要从几个点来做,所以我们团队内部定的产品是任何一款产品从无到有时间不可以超过两周,所以基本上我们两周半的时间就开发完毕。
首先做这个产品之前我同时做了三款产品,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方法论,因为我们有一些团队比较注重战略的勾画,仿佛地验证得到比较完美的战略雏形,这是比较标准和常见的创业的模式,还有一种是百分之百的copy,因为国外的产品你只需要本土化一样再接着做。我们团队的模式去年做了方法论,不仅看了一些精英创业也看了很多不同公司尤其是硅谷公司的创业方法,部分开始验证多边效应还是验证去中心化的产品,有一阵子也去实践,后来我发现跟我的性格不太合,因为我的性格是比较急的,我希望的就是今天我想到这个东西明天就能拿到手上,因为这不需要我再去用思维的时间去验证我的想法是不是对的。没有任何一个想法比你拿到手更干脆和直接效果,因为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比如说如何做产品原型设计,如何实现它,如何开发成产品,如何找到一批种子用户帮你看模式是不是工作。它意味着时间的消耗都会发更多的工资给别人,大家会把工作前移到战略层面,因为这样比较省钱,所以我们团队都是比较急的,因为这个状态我想能不能直接拿到这个效果,所以我们团队的效果比较好,我们的执行力非常强,我们前一天想的东西,第二天就可以开发出来,最快的时候用给7个小时开发了27个页面,而且是非常完美地显现。这是我们团队的特色,因为我的团队开发前端,我们的开发速度非常好,基本上我们讲数据做一个手机的原形,动态的原形两周可以做应用级别的测试,我们的团队比较快,可以把很多思维模型和战略的东西放在后面,我们监测数据来判断想法是不是work的,我们的Blink两周多就做完了,我们找了100个准备用户,他们的意见很客观,第一版用户的时候,测试过来是75%,我把它丢到了1000个样本来测,基本上是前一个公司的忠实用户,这个数据还是很OK的,大概9月初的时候就丢到上万人里测还是在50%左右,我说是不是还是work,有的人说三四线城市不好做。
做Blink我确定的方向是做社交,我以前是做音乐的,版权是一个硬伤,我想做更有意思的事情,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是能够改变世界,我也妄自菲薄地认为自己可能改变世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操作每一个人的形态,操纵这种极其虚拟化的东西,通过你的规则来玩儿起来,或者是用起来。我们就看做什么样的社交,因为从身份的形态上是可以爹么划出来的,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先不定垂直社交,垂直社交也可以做得很大但不够大,我至少还算年轻,我可以做更大的梦,所以我还是以大的人群去切。当时看得比较多的匿名社交,我更多是参照了中国的,我看了很多中国的匿名社交,里面也用了社交,现在偶尔用一用,其实发现自己做一些偷窥和八卦,早期的拓展是身边的绯闻,前段时间因为豌豆夹的事件又火起来了,大家的八卦在很短的时间都曝没了。这是阶段性偶发的需求。这个是我们团队设计的一些舍车,我觉得匿名社教不够有意思,我们看陌生人社交,看了很多兴趣社交,我在Blink之前做了一个产品,我们称之为问答,我随便设一个问题,把问题随便设三个假答案,答对了以后可以看照片,大概用了两周多,丢到了100多个用户测试发现大家不愿意聊天愿意答问题,大家都是愿意聊天的过程中都需要看着手,包括垂直类的陌生社交,最后发现百变不里其宗。
我们再看看熟人社交,基本上的工具是要首先跟你沟通,再形成一个分享的东西,这是基本上熟人社交的雏形,看完了这三个方向,当时是比较悲观的,这是当时发现熟人社交占的最大也是最难进的,因为空间已经被占满了,所以我觉得自己做不好,匿名社交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后我们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想这个事情,包括沟通通过一个点反刍,我们发现生活中聊天一小部分是工作目标导向,可能为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打开约哪儿吃饭,更多目标性导向,我发现和同事大家出去聊天都是八卦的话题,我发现整个生活绝大部分时间是处在这种对话里,除了工作以外。我想这种对话的线下发生这么频繁,线上是没有有这么扯淡的东西。在微信上除非是特别好的好朋友才可以说,但也特别少。目标性导向的构建上下文的沟通特别清晰,我模拟一下,比如说我想跟天放出去玩儿非常容易看到,但回到微信上,我要问他干吗,很难往下进行了,再到达比较扯淡的状态就比较痛苦了。所以当时我在想,如何把快速创建生活的扯淡的东西搬到线上工作。这是做一个理论的雏形,基本上按照上一个思路,就是如何通过这种无须解释上下文的关系,不用构建上下文又可以轻松对话的方式,基于此我做了Blink,定位是在上面不聊正事,这是当时主要的想法。
垃圾话题有几个特性,第一是非常碎片,我们随时发起的大多数是中午吃饭拍照片,晚上拍书柜,鞋子等等,拍一大堆。完全没有上下文的关系,导致了没有保存的价值,所以是基于前两个点推导到后面做了非主导性的而不是主导性的积分,我们没有设定这个是怎么积分的,你会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开启一大堆的垃圾性的话题。我们上线90天左右,现在也有一些问题,也有好的方向,有35万用户,新增有几千,目标用户群大概是97年左右的人比较多,现在有一些问题,第一是场景化的穷尽,我们发现产品用的很多的是拍天花板聊天,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地增高,还有拍地板,更多是开启这种话题,群发比点对点的聊天用得更多,这是我们接下来想的。
回到我们团队的特性,我们喜欢用超快的速度来完成不可能的事情。硅谷流行的说法是平行创业,我同时做多样的东西,我们团队也完全不排斥这些东西,我还是认为我们比较早期一切都有可能。我的演讲到这里。
提问:我在两三个月前就知道了Blink,我刚刚又下载了一下,我又说应该怎么用,很多90后的,也有很多产品的确不会用,我把所有不会用的产品都归结为90后的,你多大了你怎么看这个产品?
施凯文:我25岁马上26岁了,我们这个产品95后用的特别多,产品设计是不是应该考虑怎么做,刚才的进龙我很认同,首先要有趣,所有的创业者有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就是创业的方向越来越难找了,我身边有2到3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没有开启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管多少细分的都有4到5家已经在做了,创业的方式越来越难找。你在做的过程中,做得一样的话,首先是要不同,因为你做的都是同质化的没有人会用,我们没有考虑到是不是通用,只在内部做一些测试,把它推向市场。第二个问题我也在思考,最开始我们在2000年左右上QQ,其实我觉得一切都非常顺理成章,非常地平滑。但我母亲开始学QQ的时候,她向我问怎么学。我母亲很聪明,一学就会。其实有很多东西是惯性,导致你没有时间耐心研究一款,这是一种可能性。
标签: Blink CEO 施凯文 凯文 我们 团队 速度 超快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