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阿里余额宝靠淘宝,腾讯(533.5,9.00,1.72%,实时行情)理财通靠微信,平安壹钱包靠员工
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阿里余额宝靠淘宝,腾讯(533.5,9.00,1.72%,实时行情)理财通靠微信,平安壹钱包靠员工。”春节期间腾讯微信“新年红包”的“珍珠港式偷袭”,让互联网金融在“电子钱包”领域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今年春节,“微信红包”无疑最为抢眼。根据腾讯提供的数据,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微信支付用户一夜间突破一亿,已超过支付宝用户”的消息在互联网圈内盛传,尽管微信红包开发负责人、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吴毅日前向媒体否认了这一传闻,但是发红包、收红包要绑定银行储蓄卡,因此微信支付用户量呈几何数字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支付宝在春节期间也推出“新年讨喜”的红包功能,但是效果却不如微信般的“震撼”。据支付宝统计1月24日上线当天发出222万个红包,金额超1800万元,平均每个红包都在80元以上,“讨红包”成功率达49.2%。
马云日前也在其“来往”账号上承认,“微信红包确实厉害,此次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
对于“电子钱包”的争夺并非仅仅只是互联网企业的厮杀。加入混战的也有来自金融业大佬,平安集团推出其互联网金融的战略产品之一“壹钱包”。
不过,与拥有互联网思维的阿里和腾讯相比,“壹钱包”推广方式却仍脱不了其“保险基因”的影子,这种移动支付应用依靠传统“人海战术”也引来业界的非议。
“我们每个人都背着100个用户的推广任务。”平安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与平安集团宏大的金融帝国梦想相比,大多数平安员工并不认可这种硬性的营销方式与推广手法。“虽然有着推广任务,但是我们自己都不怎么使用壹钱包。”该人士承认,新产品只有考核指标的压力,而没有口口相传的魅力。
不仅如此,作为“三马”之一的马明哲此次推出“壹钱包”显然是瞄准马云的阿里余额宝与马化腾的腾讯财付通,“壹钱包”意在理财与社交“通吃”,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却不看好。
上海新新贷品牌经理朱捷认为:“壹钱包即使有了微信和支付的全部特点,但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没有创造一种新用户的需求,所以再怎么营销也收效甚微。”
某券商金融业分析师指出,“壹钱包”的社交与支付叠加重合度太低,功能太多反而淡化了核心卖点。现在的用户对互联网产品非常苛刻,平安用原先卖保险的思维在做营销,靠业务员是推不出来的。而且构建互联网金融建设无疑是“烧钱”的高成本投入,平安的业务多元化并无助于分散风险,其依然面对资本补充的巨大压力。
其实,这种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交叉领域的交锋并非没有先例。在2013年,虽然一些商业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跟风”互联网理财产品,但是成功度却远不及“余额宝”。
中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分析,平安的优势在于8300万实名客户、54.8万营销员、传统定价和风控能力、品牌优势,但面对互联网公司竞争,劣势也很明显,缺乏交互场景(底层生态)和大规模主账户基础、创新业务和传统业务的文化冲突、股权激励难以兑现、多产品线运作带来资源匮乏。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指出,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用户心中,购买某种金融产品心理门槛较高,而“余额宝”仅仅是支付宝的拓展,使自己的闲散资金增值,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支付宝在移动端的快速布局:仅仅需要用到支付宝客户端,而购买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则需安装更多软件。
移动互联时代,面对微信“红包”攻势的春节亢奋,无论是支付宝的新年焦虑,还是平安“壹钱包”的“保险式营销”,在来势汹汹的推广营销退潮之后,如何完善客户体验来增强客户黏性、提高活跃度才是金融巨头面临的最大难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