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苹果Style,让Beats接班iPod

业界动态 2014-05-30 14:03:27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AS网站目录(www.adminso.com):苹果Style,让Beats接班iPod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三周前便有消息称苹果将以30亿美元收购音乐设备生产商Beats。该消息最终于昨日由苹果方面证实

AS网站目录(www.adminso.com):苹果Style,让Beats接班iPod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三周前便有消息称苹果将以30亿美元收购音乐设备生产商Beats。该消息最终于昨日由苹果方面证实。但对于这两家公司的合并交易,很多用户及分析师均感到不解。为此,美国科技媒体Mashable周四发表评论文,指出收购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在于看到了Beats有望成为新iPod,成为新的增长点。

以下为该评论文部分译文内容:

在Code大会上,苹果高级副总裁艾迪・库伊(Eddy Cue)曾指出,Beats吸引苹果的地方在于该公司的人才、硬件产品以及Beats Music音乐订阅服务等。

这些确实是很好的收购理由。但回顾历史,苹果其实并非与其他科技公司一样,是会以这些理由展开收购的一家公司。与Facebook、谷歌以及微软等不同,苹果从来不会花几十亿美元去收购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品牌。事实上,在收购Beats之前,苹果完成的最大一次交易还要追溯到1997年――公司当时以4.04亿美元收购了NeXT电脑公司。也正是通过此交易,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又重新回到了苹果,并奠定了今天的Mac OS X桌面系统以及i系列苹果设备的基础。

确切说,苹果几乎从来不收购直接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进行这样的交易,也只会选择那些规模极小,且更偏向软件领域的公司。上一次,苹果收购一家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硬件公司,同样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的收购目标是Power Computing Corporation,一家以克隆Mac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苹果收购的目的很简单,即切断Power Computing产品线,杜绝一切山寨品。

所以,苹果为何要收购Beats――一个已存在许久的品牌,一家已拥有两条产品线(Beats Music和Beats电子产品),并且将品牌与产品深度结合的,广受消费者喜欢的公司?

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或是为了创建一款全新的、有光晕效应的产品。

Beats会是新的iPod

在收购传闻首度流出时,我的第一反应与大多数人一样――困惑。但随着越来越深入的将两家公司对比,我开始发现其实两者也存在诸多的相似。

Beats耳机产品是当下这个十年里音乐领域的经典代表。而在上个十年,iPod一直扮演着这个角色。

十年前,白色iPod耳机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尽管佩戴的感觉并不好,且音质也相当差――但一条白色的耳机线就证明了你拥有一部iPod。iPod就是那个时期被疯狂追捧的必备电子产品。

我是iPod潮流较早一批的拥护者。在2002年9月,我买了一部第二代的iPod。随后的18个月里,我先是经历了向所有亲朋好友解释――花500美元购买一台MP3播放器并不是荒谬的,到之后几乎看到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在使用iPod;最开始我是大学里唯一一个拥有iPod的学生,而之后我不得不在iPod上写清楚我的名字,以避免在聚会上与其他同学的混淆。

我见证了iPod逐步风靡全球的过程。某一年的母亲节,我甚至还为我妈妈购买了一部粉红色的iPod nano。

而现今,我在Beats上看到了同样的事情在发生。我在2008年下半年买下了首对Beats耳机――当时我很少在公共场合看到有和我使用同样产品的人,只有部分网友及名流们会使用。但到了2010年中,Beats耳机已是大街小巷都能看见的东西。

和iPod一样,Beats的热度也开始向全球蔓延。虽然Beats目前不具备iPod普遍性,但随着更多新设计和色彩搭配的出现,这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今年的母亲节,我为我妈妈订购了一款Fitbit智能腕带――但实际上,我有那么一刻曾考虑过为她购买一对Beats耳机,以方便她在iPhone 5s上使用。

事实上在文化意象方面,曾深入人心的iPod白色耳机如今已被Beats的小写字母“b”所取代。Beats耳机俨然已成为这个十年里最具代表意义的外围设备。

光晕效应再度降临

如今,青少年不再花300美元去购买一款MP3播放器,但却会花300美元购买一对高质量耳机。这对苹果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当初因为光晕效应(halo effect),iPod卖疯了,并成为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成功作品之一。首部iPod的推出迄今已有13年,人们回想起来很容易认为,当初的成功其实是一种理所当然。然而苹果事实上是被iPod挽救的。虽然iPhone才是那款将公司带至顶峰的产品,但倘若当年没有iPod的成功,iPhone必然不会有今天的市场规模,也不会那么多媒体、用户对其注意和存在兴趣。

2004年是iPod销量开始真正爆发的一年。受光晕效应的带动,苹果Mac电脑的销量同年也出现大幅增长。大多数销售并不是产生自Mac用户的升级,而是Windows用户的“变节”。在经历长达近18年的市场萎缩后,苹果电脑从那一刻开始终于实现了扭转。

分析师们对上述现象经过分析后得出――由“变节”产生的Mac新用户实际上与iPod存在直接关联――也就是后来被称之为“iPod光晕效应”的理论。该理论指出,消费者在购买并获得了iPod伟大体验之后,就会对苹果品牌及其相关产品持有乐观并希望购买的态度,其中就包括了Mac系列。

“光晕效应”一说随即引发了业界大量争论,直到2007年,苹果以巨变的业绩征服了每一个人,市场不得不承认光晕现象的客观存在。如今,围绕iPod的光环已完全消逝,iPhone和iPad接过了荣耀。“苹果热”依旧在延续。

光晕效应有一个重要方面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即:对一代人的影响。

第一代iPod发布前的两个月,也就是2001年8月,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在那个夏天,我曾为购买一台Mac或是一台Windows电脑而犹豫不决。

iMac和iBook在当时是不错的产品,但Mac OS X 10.0操作系统却因为刚刚推出,仍存在很多问题,且要求年老的Mac OS 9作为支持。另一方面,Windows XP即将发布,并且市场反响十分不错。

于是,尽管学校提供的是苹果电脑,尽管我的专业是电影制作――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一台Windows电脑作为大学生涯的伴侣。事实上,我并不是唯一做出这样选择的――根据当时学校的统计,我大一那年使用Windows电脑的比例达到了98.5%。

到了2005年,我重新回到校园后,我却惊讶地发现课堂上已充斥着大量苹果的标志。这种情况到了2006年变得更加严重。而到了2007年时,学生们使用Mac和Windows PC的比例基本已达到3比1。

几乎就是一夜之间,随iPod成长的一代人已开始成为Mac的用户。在今天美国大学的校园里,发光的苹果标志已占据绝对优势――从当初那个毫不起眼的占有率,到今天90%以上的新生渗透率。

iPod的红利仍旧有效,苹果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不过,现在也有一个问题:苹果下一个“光晕产品”是什么?

新的“光晕效应产品”

我在Beats产品上看到了这种可能。现在每年为Beats花费200至300美元的消费者高达百万人。虽然这相比苹果iPhone的用户基数而言只是一个零头,但这当中大多数用户却是首次购买Beats的高端电子产品。

目前,大量Beats用户并不在使用iPhone。尽管没有任何权威的细分数据报告,但可以预计,在部分其他市场,Beats的主要购买群体是由Android手机用户构成的。

iPod的光晕效应是极其强大的,它曾影响了一代人,并帮助苹果创造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可以说,智能手机可能是一款“光晕效应产品”――苹果显然在iPhone和iPad上看到了这样的效果――但随着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这种诱导性作用也会随之消散。iPod所有者在购买iPod前可能已经拥有一台电脑,但光晕效应会在他们在购买下一台时发挥作用。

我认为耳机在此的影响是一样的。购买Beats产品的用户或许已经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好的体验及品牌形象会使得消费者在升级智能手机时考虑苹果的iPhone。

Windows下的iTunes也是同理。后者将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吸引到苹果生态中,而Beats Music又会从此将iTunes用户带到新的流播放时代。

如果苹果和Beats的结合能使得流音乐播放跨平台向所有用户提供优秀的体验,而iOS和Mac用户又稍稍更好一点,更多的用户由此投入苹果怀抱将完全可能。

我相信,苹果收购Beats的潜在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前者当前的用户群体,而更多的是为了创造出苹果下一代的消费群体。

标签: 苹果 Style Beats 接班 iPo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